大家好,关于评剧起源于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评剧起源于什么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评剧的艺术特点是:桥余以唱工见长,吐字清楚,唱词浅显易懂,演唱明白如诉,表演生活气息浓厚,有亲切的民间味道。它的形式活泼、自由,最善于表现当代人民生活,因此城市和乡村都有大量观众。
评剧唱腔是板腔体,有慢板,二六板,垛板和散板等多种板式。解放后,评剧音乐,唱腔,表演的革新取得显着成就,特别是改变了男角唱腔过于贫乏的弊病,男声唱腔有了新的创造。其表演艺术虽吸收了梆子、京剧的身段、程式,一度出现京剧化的倾向,但仍保持着民间活泼、自由、生活气息浓郁的特点。
善于表观现实生活是评剧的一个传统。辛亥革命后,成兆才依据当渗消睁地的时事新闻创作和改编了《杨三姐告状》《黑猫告状》《枪毙骆龙》《枪毙骆虎》等,基本上奠定了评剧以演现代剧目为主的特长。中华人丛岁民共和国建立后,评剧进入了新的繁荣发展时期,演出了一批受群众欢迎的现代戏,如小白玉霜和韩少云主演的《小女婿》、新凤霞主演的《刘巧儿》、《祥林嫂》、《小二黑结婚》以及《金沙江畔》、《野火春风斗古城》;改革开放以后又出现《山里人家》《疙瘩屯》《黑头与四大名旦》《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等优秀现代剧目。
评剧起源于北京农村流行的“对口莲花落”。
评剧,是流传于中国北方的一个戏曲剧种,是广大人民所喜闻乐高和见的剧种之一,位列中国五大戏曲剧种。曾有观点认为是中国第二大剧种。清末在河北滦县一带的小曲“对口莲花落”基础上形成,先是在河北吵念芦农村流行,后进入唐山,称“唐山落子”。
20世纪20年代左右流行于东北地区,出现了一批女演员。20世纪30年代以后,评剧表演在京剧、河北梆子等剧种影响下日趋成熟,出现了李金顺、刘翠霞、白玉霜、喜彩莲、爱莲君等流派。1950年以后,以《小女婿》、《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秦香莲》等剧目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出现新凤升带霞、小白玉霜、魏荣元等著名演员。现在评剧仍在华北、东北一带流行。
评剧有东路、西路之分,而以东路评剧为主。
2006年5月20日,评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评剧是中国第二大戏曲剧种,原名“平腔梆子戏”,俗称“唐山落子”、“蹦蹦戏”。评剧起源于100多年前,形成于河北唐山一带。评剧的前身是莲花落,俗称蹦蹦戏。莲花落这种民间说唱艺术历史悠久,流域甚广,大江南北,长城内外都有。莲花落是穷人行乞时的演唱艺术。或说唱吉祥如意的话,或演唱故事,莲花落作为乞讨的艺术,紧迫时尚,从民歌、民谣、民间故事、秧歌、皮影、大鼓等艺术形式中吸收了许多营养。莲花落是乞丐创造的口头说唱艺术,或说唱历史、民间故事,或乞丐自编乞食段子,最早由一人演唱,用竹板伴奏。民间也有打“十不闲”的,单人演唱,牵动木架上的锣鼓跋等伴奏。此类由一人说唱的单口莲花落,在清末民初京东一带的集日、庙会上最为常见,平时也有走乡串村的。后来,“单口莲花”落逐渐发展为由二三人演唱的“对口莲花落”。所谓“对口莲花落”,就是两个人演,一扮旦角,一扮丑角或生角,同时亦有简单的乐器伴奏。此时,有人将“对口莲花落”也称之谓“蹦蹦”。成兆才(艺名东来顺)、金菊花等人吸收秧歌等民间艺术中的有用部分,融会贯通在莲花落里,在耕无地、商无本的情况下,从爱好出发,以糊口为目的,拉起了沿村唱莲花落的一家班、朋友班、师徒班。他们耻于向高门大户托钵乞食,就两三人结伙,在庙会街心、麦场等宽敞的地方.用叙事体与代言体混合的台词演唱一些婆媳姑嫂、姑娌之间的纠葛,男情女义、子孝唤山孙贤的佳话等。说白唱词通俗易懂,生活气息浓厚,极受农民欢迎,随心掷下铜板制钱,每场下来,所得收入早超过乞食十倍。对口莲花落比单口莲花落更形象,内容连贯丰富。在台上有许多舞蹈的成分。此时的莲花落演员有任连会、东来顺(原名成兆才)、刘春生、金菊花(原名杜芝薏)、李傻子(原名李春威)、东发亮(原名孙凤鸣)、东发红(原名孙和肆中凤岗)、开花炮(原名孙凤岭)、小金龙(原名张化龙)仙动心(原名姚继威)、佛动心(原名张玉琛)、神动心(原名张来)、白菜心(原名白广洁)、等人。对口莲花落有叙事体台词,多用第三人称讲话,演员一扮多角,扮装和道具简单,表演舞蹈动作多,不够生活化,唱腔有所丰富,但仍单调,虽淘汰了竹板伴奏,逐步增加了唢呐、板胡等,仍显单纯。对口莲花落有了很大的戏剧因素,还不成戏剧,他们将长篇历史小说,民间传说、神话、传奇、演艺其中一部分情节拆出,编成小戏演出,同样颇受当地农民的赞许和欢迎。这就是评剧由“对口莲花落”进入“拆出”阶段。孕育出了拆出莲花落。 拆出莲花落也叫蹦蹦戏,莲花落艺人们的吃饭问题解决了。但为了争取更多的收入,提高身价,改变讨饭乞食的传统,就必须发展、创新莲花落,让它做为一种艺术问世。观众渐渐也不满足于叙事体表现粗犷的演唱,他们要求看到更抒情更细腻的艺术。这就促进了对口莲花落向拆出戏发展。到1908年,出现了许多职业性莲花落班社,演员阵容有所扩大,多演拆出小戏,受到农民的欢迎。剧本台词从叙事体改成代言体(第一人称)。每出小戏都有个重点情节,有固定的角色,固定的台词,有了老生、老旦、青衣、小旦等行当。登台人数多了,逐渐有规范性的舞台动作,角色化装也注意勾画脸谱。唱腔出现了雹盯二六板、跺板等板式(如金菊花创造出小悲调、大悲调、十三咳等新腔)。伴奏除板胡外,增加三弦、大笛子等,同时借用河北梆子的部分锣鼓点指挥舞台表演,武场已用大小锣、堂鼓等。这时不再跑地摊,已经搭台唱戏。拆出戏的剧目是单口、对口莲花落的丰富和发展,大部分剧目是艺人从其它戏曲中移植或改编的,约有80余出。拆出莲花落已具备了戏剧诸般要素,它是评剧的萌芽时期。这时期他们演出的剧目有《小姑贤》、《思夫》、《回杯记》、《黄爱玉上坟》、《斩窦娥》、《丁香割肉》、《刘公案》等。在拆出莲花落盛行时,社会的上层人物、执政当局视它为异端,指责它“伤风败化,鄙俗不堪”,不准进城市和郑重场所。1907年,直隶总督杨土壤以“有伤风化,永干力禁”明文将莲花落班驱逐出天津。 1907年莲花落被禁止,艺人断绝了衣食之源。但他们深知莲花落有着坚实的群众基础,穷苦百姓喜闻乐见,艺人们又酷爱自己从事的艺术。为求生存图发展,1909年成兆才、金菊花、张化文、张化龙、任连会、任善庆、于玉波、张玉琛、张德礼等人聚到滦州吴家坨(今属滦县),改良拆出莲花落。成兆才认为,必须对拆出戏进行改革,应编写大型整出戏, 成兆才根据《今古奇观》、《宣讲拾遗》以及梆子、皮影等剧本改编移植了《告金扇》、《马寡妇开店》、《秦雪梅吊孝》、《鬼扯腿》等大型剧本。在保持对口拆出戏传统唱腔风格的基础上,吸收河北梆子、皮影、乐亭大鼓的腔调和板式,相继创造和使用了大安板、小安板、散板、流水板、大悲调、哭迷子等腔调和板式。在表演方面,吸收京、梆大戏的传统戏曲程式,舞台动作进一步规范化,演员表演讲求逼真,生活化。同时,改进了音乐伴奏,采用了梆子的锣鼓经。用座鼓、手板来指挥戏剧节奏。戏装头面、舞台美术、道具也效仿京梆大戏。行当陆续配备齐全。去掉淫词滥调和色情表演,把荒诞庸俗、低级趣味的东西尽量清除掉。演员阵容扩大了,由几人小班扩大到几十人的大班,俨然是个艺术团体了。成兆才所创建的“庆春班”为能争取官府的认可,又能得到合法的演出权利,从而能进入县镇和城市,想到借用大剧种河北梆子的名誉,以遮官府耳目,故将莲花落起名为“平腔梆子戏”。随后,庆春班进永平府(卢龙县)演出,轰动了府城,得到当局认可,打开永平府禁地。此后平腔梆子戏在各州县公演无阻,争得盛大荣誉。。1909年,在唐山永盛茶园,庆春班首演,《老妈开口旁》、《马寡妇开店》《花为煤》3出戏后,轰动了整个唐山,受到了唐山广大工人和市民的热烈赞赏。同时官府的大小官员,遗老遗少,绅士大贾,来往过客观看后也为之倾倒。使平腔梆子戏终于登上了大雅之堂。庆春班在永盛茶园演出声望日高,演员达40多人。这就是唐山落子时期的起源。 1915年,成兆才率领庆春班进入天津,以《老妈开口旁》、《马寡妇开店》、《花为媒》、《占花魁》、《杜十娘》、《王少安赶船》等20多出大型剧目上演,赢得了观众的赞美和梨园界的赏识。京剧演员梅兰芳、刘鸿声看了月明珠的演出后说:“唐山落子大有前途,月明珠是个大有前途的演员”。月明珠的唱腔流行津唐,名扬剧坛。商界联合赠送“明珠新出蚌,一起平腔,压倒男伶女乐”贺嶂,绪绅及各界送“风化攸关”、“评古论今”、“惩恶扬善”等赞扬之词。津门雪耻,唐山落子身价十倍,称梨园上品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17年,庆春班改为“京东永盛合班”,往来于津唐间。 1918年,该班被邀到山海关兴业茶园演出,受到热烈欢迎,盛况空前。当时,一位曾任奉天税务处长的名绅奎旭东,他认为该班演出的剧目有“警化世人,移风易俗之新意”,并建议将“永威合班”改名为“警世戏社”。并赠“唐山首创警世戏社”匾额一块,声誉传到东北各大城市。同年,“警世戏社”出关,赴东北三省各地巡回演出,深受当地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和喜爱,此时,“警世戏社”在东北进入了它的黄金时代。演员有第一位著名男旦月明珠。它演出的剧目有:《马寡妇开店》、《杜十娘》、《桃花庵》等;第二位著名男旦金开芳,首演了成兆才创作的现代戏《杨三姐告状》,饰演杨三姐。 平腔梆子戏于1909年入唐山演出至1918年形成唐山落子,有了自己的剧本,有独特的唱腔板式和表演形式,有一套相适应的音乐伴奏,有阵容整齐而出色的演员,有完善的管理方法,已形成?个新兴的大剧种。 1919年,唐山首创警世戏社出关到营口,给当地群众带去了赏心悦目似曾相识的唐山落于,历访长春、哈尔滨。张作霖为岳母祝寿和举办赈灾义演,特邀京剧名家梅兰芳、程砚秋与唐山落子名家月明珠至奉天(沈阳)同台演出,获得军政界、工商界和市民的热烈欢迎和极力赞赏。警世戏社名震奉天、长春、哈尔滨等城市,后警世戏社长期活动于东北三省各地。 警世戏社进入东北,扩大了评剧流行地域,此时,评剧班社如雨后春笋般的在京、津、冀东一带的大地上诞生了,并出现了一大批花季少女的评剧艺人。她们是花莲舫、李金顺、芙蓉花、刘翠霞、白玉霜、小桂花等。并各自搭班先后都出关到东北三省各地演出。评剧发展时期是唐山落子阶段,已经定型。后来的发展是,此时评剧已经进入了“奉天落子”时期。警世戏社在东北活动的年代,是评剧的完善、提高和成熟时期。评剧植根于群众中,因而枝繁叶茂。它有广阔的市场,发展和流传非常迅速。1923年警世戏社进天津演出,逊清太保吕海寰见昔日平腔已发展成大剧种,建议将平腔的“平”加“言”字旁,称“评剧”,被警世戏社采用,从此“评剧”之称问世,并逐步得到公认。此时出现了很多评剧名演员,如刘翠霞、白玉霜、小桂花、爱莲君、喜彩莲、芙蓉花、朱宝霞、钰灵芝、花月仙等人。她们的足迹遍京津唐、东三省、上海、西安、南京、汉口、长沙、重庆、成都、贵阳,兰州、新疆等地,所到之处倍受观众欢迎,把评剧艺术传播到了全国各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评剧呈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评剧艺人在政治上翻身获得了新生;在艺术上有了***的“双百”方阵的指引。***派了一大批新文艺工作者(编、导、演、音、美)加入充实到评剧队伍中来,进行了大量的艺术改革和创作,并加工整理了众多评剧传统剧,历史剧,现代剧等,使其大放光彩,在此期间,成绩卓著的代表人物,北京有小白玉霜,她把“白派”艺术发展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阶段;新凤霞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新派”唱腔艺术自称一派;天津有鲜灵霞,她创造了高亢激昂的“鲜派”唱腔艺术;六岁红,她很好的继承和发展了“刘派”艺术、莲小君,很好的继承和发展了“爱派”艺术;羊兰芬创造了独特的彩旦行当的艺术;李文芳、小玉芳、小花玉兰等也有自己的艺术特色;东北有花淑兰,她创造了美妙激越的“花派”艺术;韩少云创立了优美妩媚的韩派艺术、筱俊亭开创了老旦行当的筱派艺术、喜彩苓、喜彩君、等也创造了自己独特的唱腔艺术风格……。她们在《小女婿》、《刘巧儿》、《秦香莲》、《花为媒》、《包公三堪蝴蝶梦》、《卖油郎独占花魁》、《孔雀东南飞》、《莲花庵》、《茶瓶记》、《对花枪》、《白蛇传》等剧目中的表演艺术。在全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尤其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出现了男腔艺术的开创及改革者魏荣元,他将男声唱腔降低了4度,解决了男女声同唱的问题。并填补了评剧花脸唱腔的空白。把男声唱腔提高到一个新德水平,改变了评剧有史以来男声处于从属地位的状况。从而扩大了评剧表演现代生活的能力,使评剧发展到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也是评剧艺术发展的鼎盛时期。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国各地的评剧新秀在***的培养哺育和在老一辈艺术家的传、帮、带之下,茁壮的成长起来,使许多流派艺术有了继承人。这一时期的评剧名家有:谷文月、刘萍、李秀云、马淑华、崔莲润、李红霞、刘秀荣、王曼苓、郑桂芳等。 评剧到现在已有一百余年的历史了,它从一种简单的民间说唱艺术发展成为一个全国性的大剧种,凝结着几代评剧艺人的的辛勤劳动。成为我国文艺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深受广大群众的喜欢
如果满意,请采纳,O(∩_∩)O谢谢
评剧是我国北方地区的一种地方戏,在华北、东北以至云贵高原都广为流行,是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剧种之一。
评剧解放前出了一大批表演艺术家,如:李金顺、刘翠霞、爱莲君、喜彩莲、白玉霜等。解放后更有东北、河北等地刘小楼、喜彩苓、韩少云、小俊亭、花淑兰等名伶;在北京评剧界的筱白玉霜、新凤霞、李忆兰、花月仙、马泰、张德福、席宝昆、魏荣元、陈少舫等,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演员。为了让我们更好的认识评剧的今天,仅就评剧部分流派艺术做一个简要的介绍。
首先简单的介绍一下评剧的起源:
根据胡沙先生《评剧简史》一。。载:评剧诞生于1900年前后共经历了四个时期,第一时期称为“对口莲花落”,第二时期为“唐山落子”凳闷,“奉天落子”是第三时期,在这期间共经过了30多年,而评剧便是第四个时期。
莲花落最初在京东一带活动,如:丰润、遵化、玉田、昌黎、乐亭、及唐山等地。其表现形式由起初的一个人左右手拿着竹板唱的单口莲花落,后来演变为由两位男演员,扮成一旦一丑对唱的对口莲花落,应该说它是劳动人民在田间地头自娱自乐的一种形式,在当时唱莲花落的演员中属金菊花最为著名。
第二时期是唐山落子,由于莲花落从关外蹦蹦音乐中吸取了养分,丰富了自身的音乐,加进了梆子的大弦、锣鼓,使它的表演具有了初步的戏曲形式,莲花落也开始有了自己的小戏,即“拆出戏”,它们开始走上集镇、码头,最后由成兆才先生于1912年带入唐山,在永盛茶园,这是评剧第一次走进了剧场。由于演出轰动,影响较大,当地人开始把他们称为唐山落子,其代表性的人物是月明珠。
谈到这两个时期,就不能不提到评剧的创始人及剧作家成兆才。成兆才,字洁三,艺名东来顺,河北省滦县人,他生于1847年,卒于1929年,享年56岁。他是个贫苦农民,靠唱莲花落乞食,成兆才小时候在河北梆子班里当过水锅,就是烧开水的,他多才多艺,会吹笛,会演戏,还会剧本创作。他一生共创作了百余部作品为评剧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旧中国,他的侄子成国祯冒着生命危险保存了四十八本成兆才手稿,我们现在出版的《评剧大观》及《花为媒》、《杨三姐告状》这样的评剧代表性剧目大部分是成兆才的作品,因此后人把评戏称为“成家戏”,把成兆才称为“祖师爷”。
评剧的第三个时期是奉天落子。评剧有成兆才,月明珠代班,由唐山发迹开始,进山海关,这时期名声大躁,他们创造了许多优秀的剧目,如:《马寡妇开店》、《桃花庵》、《杨三姐告状》、《王少安》、《杜十娘》等。
在1912年至1925年这前后十四年中推动评剧发展的代表人物应是李金顺。(见照片)李金顺天津人,1896年出生,卒于1952年,享年56岁,据胡沙先生简史记载,李金顺腔调好,表情好,他的嗓音从小细嗓变得宽而亮,巧妙的运用唱大鼓的嗓子唱落子,并保留和发展了落子演唱的特色,他把许多大鼓的演唱技巧输送到落子中去,丰富了落子的表现情感能力。因此,著名演员喜彩莲在这方面受李金顺艺术熏陶和影响。在继承李派演唱风格基础上,形成了后来的喜派。由于李金顺的活动在东北,所以评剧艺术的中心转到东北,这就是所谓的奉天落子。
第四个时期称为评剧。关于评剧名称的来源不能不提到一位评剧大家白玉霜。白玉霜原名李桂珍,又名李慧敏,生于1907年,卒于1943年,享年36岁。据其女筱白玉霜在回忆录中写到,母亲白玉霜在演唱方面字正腔园,为了叫上海人听得懂评剧,他将唱白改用了北京话,她注重唱功技巧,对唱词也很有研究,她的唱法很费劲,哪是重点哪个该使劲他都计划得很好,声音圆润而又好听,筱白玉霜便继承了她的表演精髓,其演唱充分展示了白派风格。
据胡沙先生简史记载,最早使用评剧这个名称的是白玉霜,但在白玉霜之前的李金顺时代,即1924年,他们将“蹦蹦”已称为平剧,只是这个平字无言字旁,后来为了和当时的京戏也叫平剧相区别,加了言字旁。他们认为这有个讲法,即评古论今之意。但在李金顺之前,使用无言字旁的平字应当是评剧创始人成兆才,月明珠在天津演出时成兆才领导的班社冠以“京东庆春班,平腔梆子戏”。
在评剧形成后,曾涌现斗慧出一大批评剧表演艺术家。如:钰灵芝、爱莲君、刘翠霞、喜彩莲、白玉霜、他们为评剧事业做出了巨大贡枣销弯献。
关于评剧起源于到此分享完毕,希望能帮助到您。
2023-06-26 / 19mb
2023-06-26 / 28mb
2023-06-26 / 26mb
2023-06-26 / 28mb
2023-06-26 / 10MB
2023-06-26 / 26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