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克软件园:安全、高速、放心的专业下载站!

已收录|爱克资讯|软件分类|下载排行|最近更新

当前位置:首页游戏攻略攻略秘籍 → 核污水排海或将影响整个生物圈?生态问题

核污水排海或将影响整个生物圈?生态问题

时间:2023/06/30 15:48:00人气:作者:本站作者我要评论

大家好,今天给各位分享核污水排海或将影响整个生物圈的一些知识,其中也会对生态问题进行解释,文章篇幅可偏长,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就马上开始吧!

生态问题

生态平衡是动态的平衡。一旦受到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干扰,超过了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誉裂力而不能恢复到原来比较稳定的状态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遭到破坏,物质和能量输出输入不能平衡,造成系统成分缺损(如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结构变化(如动物种群的突增或突减、食物链的改变等),能量流动受阻,物质循环中断,一般称为生态失调,严重的就是生态灾难。

编辑本段温室效应——地球发烧之谜

温室效应是指二氧化碳、一氧化二氮、甲烷、氟利昂高温室气体大量排向大气层,使全球气温升高的现象。目前,全球每年向大气中排放的CO2大约为230亿吨。比20世纪初增加20%。至今仍以每年0.5%的速度递增,这必将导致全球气温变暖、生态系统破坏以及海平面的上升。据有关数据统计预测,到2030年全球海平面上升约20cm,到本世纪末将上升65cm,严重威胁到低洼的岛屿和沿海地带。

编辑本段臭氧层破坏—岩虚亩—女娲后代需补天

臭氧层是高空大气中臭氧浓度较高的气层,它能阻碍过多的太阳紫外线照射到地球表面,有效地保护地面一切生物的正常生长。臭氧层的破坏主要是现代生活大量使用的化学物质氟利昂进入平流层,在紫外线作用下分解产生的原子氯通过连锁反应而实现的。最近研究表明,南极上空15-20千米间的低平流层中臭氧含量已减少了40%-50%,在某些高度,臭氧的损失可能高达95%。北极的平流层中也发生了臭氧损耗。臭氧层的破坏将会增加紫外线β波的辐射强度。据资料统计分析,臭氧浓度降低l%,皮肤癌增加4%,白内障发生则增加0.6%。到本世纪初,地球中部上空的臭氧层已减少了5%-10%,使皮肤癌患者人数增加了26%。

编辑本段土地退化和沙漠化——孕育沙漠的温床

土地退化和沙漠化是指由于人们过渡的放牧、耕作、滥垦滥伐等人为因素和一系列自然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土地质量下降并逐步沙漠化的过程。全球土地面积的15%已因人类活动而遭到不同程度的退化。土地退化中,水侵蚀占55.7%,风侵蚀占28%,化学现象(盐化、液化、污染)占12.1%,物理现象(水涝、沉陷)占4.2%。土壤侵蚀年平均速度为每公顷约0.5-2吨。全球每年损失灌溉地150万平方公顷。70%的农用干旱地和半干旱地已沙漠化,最为严重的是北美洲、非洲、南美洲和亚洲。在过去的20年里,因土地退化和沙漠化,使全世界饥饿的难民由4.6亿增加到5.5亿人。

编辑本段废物质污染及转移——工业文明的后遗症

废物质污染及转移是指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向自然界或向他国排放的废气、废液、固体废物等,严重污染空气,河流、湖泊、海洋和粗森陆地环境以及危害人类健康的问题。目前,市场中约有7万一8万种化学产品,其中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系统有危害的约有3.5万种,具有致癌、致畸和致灾变的有500余种。据研究证实,一节一号电池能污染60升水,能使十平方米的土地失去使用价值,其污染可持续20年之久。塑料袋在自然状态下能存在450年之久。当代“空中死神”——酸雨,其对森林土壤、湖泊及各种建筑物的影响和侵蚀已得到公认。有害废物的转移常常会演变成国际交往的政治事件。发达国家非法向海洋和发展中国家倾倒危险废物,致使发展中国家蒙受巨大危害,直接导致接受地的环境污染和对居民的健康影响。另据资料统计,我国城市垃圾历年堆存量已达60多亿吨,侵占土地面积达5亿平方米,城市人均垃圾年产量达440千克。

编辑本段森林面积减少——地球之肺溃疡

森林被誉为“地球之肺”、“大自然的总调度室”,对环境具有重大的调节功能。因发达国家广泛进口和发展中国家开荒、采伐、放牧,使得森林面积大幅度减少。据绿色和平组织估计,100年来,全世界的原始森林有80%遭到破坏。另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最新报告显示,如果用陆地总面积来算,地球的森林覆盖率仅为26.6%。森林减少导致土壤流失、水灾频繁、全球变暖、物种消失等。一味向地球索取的人类,已将生存的地球推到了一个十分危险的境地。

编辑本段生物多样性减少——人类将患“孤独症”

生物多种性减少是指包括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所有生物物种,由于生态环境的丧失,对资源的过份开发,环境污染和引进外来物种等原因,使这些物种不断消失的现象。据估计,地球上的物种约有3000万种。自1600年以来,已有724个物种灭绝,目前已有3956个物种濒临灭绝,3647个物种为濒危物种,7240个物种为稀有物种。多数专家认为,地球上生物的1/4可能在未来20-30年内处于灭绝的危险,1990-2020年内,全世界5%-15%的物种可能灭绝,也就是每天消失40-140个物种。生物多样性的存在对进化和保护生物圈的生命维持系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编辑本段水资源枯竭——逼近人类社会的危机

水是生命的源泉,水,似乎无所不在。然而饮用水短缺却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目前,世界的年耗水量已达7万亿立方米,加之工业废水的排放,化学肥料的滥用,垃圾的任意倾倒,生活污水的剧增,使河流变成阴沟,湖泊变成污水地;滥垦滥伐造成大量水分蒸发和流失,饮用水在急剧减少。水荒,向人类敲响了警钟。据全球环境监测系统水质监测项目表明,全球大约有10%的监测河流受到污染,生化需氧量(BOD)值超过6.5毫克/升,水中氮和磷污染,污染河流含磷量均值为未受污染河流平均值的2.5倍。另据联合国统计,目前全世界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生活用水告急,其中43个国家为严重缺水,危及20亿人口的生存,其主要分布在非洲和中东地区。许多科学家预言:水在21世纪将成为人类最缺乏的资源。正如人们所希望的,不要让人类的眼泪成为地球上最后一滴水。

编辑本段核污染——摆脱不掉的阴影

核污染是指由于各种原因产生核泄漏甚至核爆炸而引起的反射性污染。其危害范围大,对周围生物破坏极为严重,持续时期长,事后处理危险复杂。如1986年4月,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核泄漏事故,13万人被疏散,经济损失达150亿美元。

编辑本段海洋污染——致命蓝色国土

海洋被誉为“国防的前线、贸易的通道、资源的宝库、云雨的故乡、生命的摇篮”。然而,她正受到严重的污染。海洋污染常见的主要有原油污染、漂浮物污染和有机化合物污染及其引起的赤潮、黑潮。海洋污染直接导致海洋环境的恶化,生物品种的减少。

编辑本段噪音污染——永无宁日的呐喊

工业机器、建筑机械、汽车飞机等交通运输工具产生的高强度噪音,给人类生存环境造成极大破坏,严重影响了人类身体的健康。

人口爆炸,已使地球不堪重负;环境污染,已使其伤痕累累;生态失衡,已使她失去了昔日的辉煌;物种灭绝危及整个生物圈。面对无穷无尽的污染,河流在悲泣,泉水在呻吟,海水在怒号。森林匿迹,溪流绝唱,草原退化,流沙尘扬。我们的地球,正超负荷运转;我们的家园,正走向衰亡,人类的警钟,是自己把她敲响,挽救自然,挽救生态,挽救环境,挽救地球已刻不容缓。否则,人类的末日将是自己酿造的一杯毒酒。

环境污染的原因

总的来说,环境污染可以是人类活动的结果,也可以是自然活动的结果,或是这两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如火山喷发,往大气中排放大量的粉尘和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同样也造成大气环境的污染。但通常情况下,环境污染更多地是由人类活动,特别是社会经济活动引起的。我们平常所指的就是这类源于人类活动的环境污染。人类活动之所以会造成环境污染,是因

为人类跟其他生物有一个根本差别:人类除了进行自身的生产外,还进行更大规模的物质生产,而后者是其他所有生物都没有的。由于这一点,人类活动的强度远远大于其他生物。例如,对生态系统中水的利用,其他生物仅取用满足其生存要求的量,而人类对水的利用则不知道要比其他生物多多少倍,多到有的局部生态系统所有的水都不够用。污染物的排放源称为污染

源。各种污染源的情况将在第四节讲述。

对环境污染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根据受污染的环境系统所属类型或其中的主导要素,可分为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等等;按污染源所处的社会领域,可分为工业污染、农业污染、交通污染等等;按照污染物的形态或性质,可分为废气污染,废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以及噪声污

染、辐射污染等。

人类对生物圈的正面影响

下面是我搜到的一片辩论文章:,你可以用连接去看原文。

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正面影响

辩论过程一:

引言:从人类在地球出现的那一刻开始,人就成为生物圈中的一分子。人类不断地进化发展,逐渐成为强者,而现在人类已经强大到能够影响生物圈的面貌。有的人说,人类的出现给生物圈带来了生机,带来了文明,使这个生物圈欣欣向荣;也有人说人类的出现给生物圈带来了危害,人类的活动使得生态环境日益恶化。那么,到底人类的活动使生态系统是有正面还是负面影响?今天我们就来开一个小型辩论会。全班分成正反方,分别给自己所持一方观点进行陈述。

正方观点:人类生存繁衍的历史可以说是人类社会与生物圈相互作用、共同发展的历史。人类所需的物质和能量都要从生物圈中获得,生物圈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在人类社会的初期,人们靠采集和狩猎生活,生产力水平很低,活动范围狭窄,对生物圈的影响较小。进入农业社会以后,人类已经能够改变局部地区的自然生态系统,如将森林和草原开垦为农田、饲养家畜等,这就使人类的食物来源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对野生动植物的依赖森林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人类了解自然也利用自然。

以下是学生的主要论点:1、人类出现在地球上,人类活动使生物圈的物质循环加快2、人类利用自己的智慧,通过高科技手段改良土壤,创造了新的品种3、人类的辛勤劳动荒山变成绿油油的农田4、使沙漠变成绿洲5、建立三北防护林,有效抑制沙漠的蔓延6、人类消灭有害物种,如四害等,消灭有害生物,可以减少疾病在动物间的传播,有利于保护珍惜物种7、通过基因重组,培养新物种8、引进新物种,如澳洲的屎壳郎分解牛羊的粪便9、答碰实行退耕还林还草活动10、人工降雨克服干旱,使当地生物存活11、利用高科技预测灾难的发生,保护物种12、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珍惜动植物。

以下是学生的主要论点:1、现代工业的发展,愈来愈多的燃烧过程也在不断地放出二氧化碳,消耗大量的氧气,同时还要排出二氧化硫、氟化氢、氯气、氮氧化物等有毒气体来污染环境2、城市的强烈噪声是危害人们健康的一个因素3、放射性物质4、沙尘暴,由于人类乱砍滥伐破坏森林和草原,使明举逗沙尘暴频频发生5、温室效应和厄尔尼诺现象6、氟化氢致使臭氧层空洞扩大7、水污染8、空气污染9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10、生物入侵11、森林的减少造成洪水。

生物圈的保护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教师总结: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只有一个生物圈。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不可能脱离生物圈。地球和生物圈的危机,实际上就是人类的危机。为了摆脱这种危机,许多国家的政府和人民都积极行动起来,认真研究生物圈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为保护生物圈的稳态、实现可持续发展而努力。生物圈的稳态是人类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为了维持生物圈的稳态,人类应当改变自己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在能源方面,一方面要节约能源,实现能源的清洁生产;另一方面,要努力开发新的能源。在物质生产方面,应当努力建立无废料生产体系,也就是将传统的“原料——产品——废料”的生产模式,改变为“原料——产品——原料——产品”的生产模式,实现物质的循环利用。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生态农业,就是这方面的有益探索。在对待野生生物资源的问题上,应当在合理利用的同时加强保护;对于濒危物种,应当禁止采伐或捕杀,并采取人工繁育和建立自然保护区等措施进行保护。我们相信,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一定能够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人与生物圈的关系会朝着更加和谐的方向发展。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有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其中的负面影响必须引起人们高度激卖的重视;必须要下大力气保护环境;必须采取措施,停止破坏环境,并加大保护和治理的力度;人类在环境保护方面不是无能为力的等等。沙暴又叫沙尘暴、尘暴,通称风沙,是大风挟带大量尘沙和干土而使空气浑浊、天色昏黄的现象。沙暴可以分成若干级,严重时水平能见度小于几十米。沙暴在我国主要由冷空气南下、大风卷起尘沙所致。森林植被等的大量砍伐和草原的过度放牧,促进了我国沙暴的频繁发生。沙暴的频繁发生,严重地影响了我国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水华也叫水花、藻花,是湖泊、池塘等淡水水体中某些蓝藻过度生长的水污染现象。水华的发生,主要由于氮、磷等植物营养元素过多所致。蓝藻大量发生时,水面形成一层厚厚的绿色藻层,并释放出毒素——湖靛,湖靛能杀死鱼虾等水生动物。蓝藻和水生动物死亡、腐败和分解后,消耗大量的水中溶解氧,会使水体产生恶臭。某些工业有机废水、生活污水和农田含化肥的废水流入河流、湖泊等,都可以引起水华的形成。赤潮也叫红潮,是因海水的富营养化,致使某些微小的浮游生物突然大量繁殖和高度密集而使海水变色的现象。赤潮多发生在河口湾和近岸水域,有时也发生在海洋中。一般认为,大量含氮、含磷的有机营养物的浓集是产生赤潮的条件,城市污水和工业有机废水的大量排放有助于赤潮的出现。海水颜色随形成赤潮的浮游生物的种类不同而异,如夜光虫类产生的赤潮呈桃红色,腰鞭毛虫类产生的赤潮呈褐色,束丝藻类产生的赤潮呈红色。发生赤潮时,海水腥臭并带有黏性,能杀死贝类和鱼虾,对渔业危害甚大。我国的渤海、黄海口和浙江定海和南海沿海等处都出现过赤潮。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沿岸,每隔两三年就发生一次赤潮。生物入侵在自然界中是普遍存在的,它是指一种生物进入到以往未曾分布过的地域并且能够繁衍后代的现象。有些入侵的物种则会对入侵的生态环境产生明显的影响。其中,有些影响是正面的,如当年欧洲移民将一些农作物和家畜引入北美;有些影响则是负面的,如来自欧洲的野兔和美洲的仙人掌,正在毁灭澳大利亚的灌木丛。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生物入侵的负面影响开始受到科学家的重视,入侵生物学因此应运而生。以我国为例,微甘菊似乎要吞掉广东省的伶仃岛,水葫芦似乎要困死云南滇池,飞机草似乎要霸占西双版纳,大米草则正在毁掉我国东南沿海的一些滩涂……据统计,我国因外来物种而造成的经济损失相当惊人,每年仅几种主要外来物种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就达574亿元人民币。科学研究表明,生物入侵具有两个全球效应:一是降低了地域性动植物区系的独立性;二是打破了维持全球生物多样性的地理隔离。事实上,生物入侵不仅是全球生物物种分布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且对全球生物多样性构成了威胁。模式大致有六种:一是自然入侵,指某些物种在完全没有人为因素影响下自然分布区域的扩展,这在现代史上是非常罕见的;二是在人类辅助下的入侵,指某些物种在人类改变了的环境中自然传播并扩展其分布区域,有关的报道也不多见;三是指人类去除天然屏障后一些物种因能够自由穿越空间而引起的分布扩散;四是指物种因人类运输货物而引起的意外入侵,如某些植物的种子、某些昆虫的卵以及某些病原菌因货物运输而引起的扩散;五是指某些物种从动植物园或养殖场逃逸而引起的扩散;六是指人为的引入,如澳大利亚为消除牛粪而从中国引入蜣螂。可见,绝大部分的生物入侵是由直接或间接的人类活动造成的。

辩论过程二:

师:从人类在地球上出现的那一刻起,人就成为生物圈中的一分子。人类不断进化发展,逐渐变成了强者,而现在人类已经强大到能够影响生物圈的面貌。有的人说,人类的出现给生物圈带来了生机,带来了文明,使得整个生物圈欣欣向荣;也有的人说,人类的出现给生物圈带来了危害,人类的活动使得生态环境日益恶化。那么,到底人类的活动对生态环境是有正面影响,还是有负面影响呢?今天我们就来开一个小型的辩论会。全班同学分成正反两方,分别为自己一方所持的观点进行辩论。首先由正方先对自己一方所持的观点进行陈述。

正:我方的观点是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具有正面影响。自从人类出现在地球上,人类的活动使得生物圈中的物质循环加快了;人类利用自己的智慧,通过高科技的手段,改良了土壤,创造了新的品种;人类的辛勤劳动使荒山变成了绿油油的农田,使沙漠变成了绿洲;我国建设的“三北”防护林,有效地抑制了沙漠的蔓延。由此可见,人类的活动改善了生态环境的面貌,对生态环境有正面影响。

师:现在请反方同学陈述。

师:两方同学都已将自己一方所持的观点陈述完毕了,都非常的坚定而自信。下面进行自由辩论。

正:人类可以消灭一些有害物种,如苍蝇、蚊子、老鼠等,消灭了这些有害生物,可以减少疾病在动物之间的传播,有利于保护珍稀物种。

反:但是没有人类的时候,也没有使物种减少啊,反而是人类出现以后物种才减少了。

正:物种的灭绝有自然的因素,有它本身产生和消亡的自然规律,而且有些物种由于气候环境的变化而灭绝了,并不全是人类的原因,而且人类通过基因重组又培育出了许多新的品种。此外,还建立了自然保护区,保护那些濒危的物种。

反:你们还记得沙尘暴吧,满天飞沙,天都变成红色的了。就是由于人类的滥砍滥伐,破坏森林和草原,才使得沙尘暴频频发生。这不正是人类的活动造成的吗?

正:那人类还建设防护林呢。防护林能隔沙,在沙漠的边上建上防护林,可以减慢沙漠化的进程,这对生态环境具有保护作用。

正:而且人类还可以引进物种。你们都听说过屎克郎吗?澳洲本来没有这种生物,他们的牧场由于牛羊的粪便不能清除,以至于草场快要退化了。这时他们从国外进口了屎克郎。它可以分解牛羊的粪便,这样就帮助他们清理了草场,草场没有退化,所以人类的活动对生态环境有正面影响。

反:但人类的引进物种也有失败的时候。水葫芦从国外引入我国,本来想用它来净化污水,但引入后,由于水质污染导致水葫芦疯长,几乎遮盖了整个池塘,使很多水生生物几乎绝迹了,非但原来的设想没有成功,反而破坏了原本的生态环境。

反:还有酸雨,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硫在大气中与水分结合形成酸雨。酸雨影响土壤,使水中的生物死亡,使农田和森林遭到破坏,这就是人类的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毁灭性的灾害。

反:还有人类的滥砍滥伐,致使森林面积严重减少,造成洪水,给整个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正:我国正在实行退耕还林还草活动。种过农作物的土壤肥力特别好,更有利于树木和小草的生长,有利于增加我国森林的覆盖面积,有利于绿化环境、净化空气,对生态环境具有促进作用。

反:人类向大气中排放的氟立昂,导致臭氧层出现空洞,无法阻挡紫外线,对地面的生物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正:如果一个地方干旱太久,人类就可以利用人工降雨的方法来克服干旱,使当地的生物能够生存下去,这对生态环境是有利的。

反:工业生产中的废水、污水随意地排放,致使陆地上的淡水资源遭到严重的污染,使陆地上的生物和水中的生物中毒致死,不仅污染环境,还使淡水资源越来越少。

正:你们都知道火山喷发对环境的破坏力吧。人类可以利用高科技的手段,使火山不再喷发,而且还能利用这些能量来发电。人类控制了火山喷发,对生态环境有正面影响。

师:非常好!自由辩论时间到。双方同学都表现得非常好,都非常积极、踊跃。下面就请双方做最后的陈述。请正方同学开始。

正:通过以上我方同学举的例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人类正通过自己的努力使我们的生态环境变得更好。虽然人类的有些活动会对生态环境有负面影响,但通过各种途径,将这些影响减少到最低,这是我们的目标。因此,我们相信人类会越来越注意自己的活动,使自己的活动对整个生态环境更加具有正面的影响。

师:请反方同学做最后陈述。

反:我方同学所举的例子,相信各位同学都听到了。虽然我们在论证我们的观点,但我们心里确实很痛惜。我们希望我们的环境更美丽,空气更清新,水更洁净。因此,我们呼吁那些继续破坏生态环境的人们,停止你们的行为吧,停止你们破坏自己家园的活动吧,停止你们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吧!

师:太好了,虽然我们是在辩论,但同学们表现出来的对生态环境的感情真是让老师感动!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正面影响使我们的环境更好,而负面影响必须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人类必须下大力气保护环境,必须采取措施停止破坏环境,并加大保护和治理的力度。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人类在环境保护方面不是无能为力的。我们要用自己的智慧,自己的才干去保护好我们自己的家园,让我们生活的环境更加美好。今天的辩论到此结束。

相关知识点:

生物圈(Shengwuquan)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生物(植物、动物、微生物)活动和影响的范围,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尤其集中在它们的接触地带。生物圈的厚度约有40—50公里,而绝大部分生物集中在地面以上100米到水下200米这一薄层内,这一层可以说是生物圈的核心部分。因为这一地带具备了生命所必须的阳光、空气、水分和矿物盐类,使生物能不断繁殖和进化。澳大利亚地质学家休斯在1875年首先应用了生物圈这个名词,但他未加解释。其后,一些人曾经把生物圈看成“栖居地球的一切生物总和”,这就与“生物界”的涵义雷同。现今人们普遍接受的生物圈概念,出自苏联生物地球化学家维尔纳茨基(1926)。生物圈是地球上很薄的一个圈层,也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单位,它的形成和出现,标志着地球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级阶段。地球的发展阶段可以粗略地分为无生命阶段、水生阶段、陆地阶段、人类阶段等,它与生物圈与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相互作用,共同发展,最后形成现代自然地理环境,人类成为新的制约因素。现代生物圈中已鉴定分类的动物约有215.8万种,其中昆虫占80万种,已知植物有34.1万种,另有3.75万种微生物。但未经分类的生物还有很多,据估计植物种总数可达54万种,而昆虫可达200万种。全球生活的有机体干重约24232亿吨,其中绿色植物占99%,地球外部四个圈中以生物圈的质量最小。此外更有众多数量的生命活动直接产物和被生物改变性质的物质,如腐殖质、泥炭、煤、石油、海底软泥、生物石灰岩、硅藻土、一些沉积铁矿、氧气、臭氧等,都是生物圈特有的成分。人类出现在生物圈中仅有250万年历史,最近几千年来,表现出强大的改造环境能力,尤其是现代科学技术飞跃发展,人类对生物圈的影响更广更深,同时也加剧自然环境恶化和自然资源破坏的严重后果。人们必须正确认识生物圈各种属性、功能和动态特点,合理利用生物和其他资源,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由生物改造而成的生活环境。

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及其反馈?远从旧石器时代开始,人类就在焚毁森林,补杀动物,但当时人类的数量与活动范围有限,故对生物圈的影响极其微小。随著人类文化的发展,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日益增强,不但开发利用各种生物资源,包括动植物类食物、木材、燃料、药材、牧草,引进杂交培植及驯化各种动植物物种;而且,人类为了自身的生活、耕种与放牧,还将森林、草地、湿地和野生动物视为人类活动的障碍,进行大规模的焚毁、砍伐、开垦、补杀等改造破坏手段,使得世界上许多森林、草地、湿地等生物繁茂的自然景观转变成农田、牧场、聚落,甚至退化为沙漠;因此,适合动植物生存的环境日益退化或缩小,加上人为的补杀和环境污染,已经导致大量的哺乳类、两栖类、爬虫类和鸟类灭绝。人类对生物圈的影响所造成的后果,不仅是物种和生物资源的退化与减少,也干扰到了地球上其他物质与能量的循环,例如森林的消失影响的全球的碳循环也影响了水文循环并加速了土壤的侵蚀。此外,人类所产生的污染物进入生态系统后,会透过食物链,严重危害到人类的生存,例如,DDT的发明虽然保护了农作物,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但此种难以分解的毒性物质透过食物链,严重影响到人和动物的生理机能和遗传

生物圈是指地球表面的一层:底部在太平洋最深处,大约为海平面以下11千米;顶部大约在大气层距地面18千米的地方,总共不到30千米。这里有水、空气、土壤和阳光,温度比较适中,能够维持生命。生物圈是人类生存和活动的基地,它不仅构成人们生活的环境,还是资源的主要来源。人类要在地球上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保护好生物圈,珍惜现有的各种资源,充分利用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让资源能够有效的循环使用。自从197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人与生物圈计划”以来,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加了这项计划。20多年来,先后有10000多名科学家直接参加了研究工作,研究课题数超过1000项。世界各国建立的具有不同代表性的生物圈保护区已经有200多个,形成了一个全球性的生物圈保护网。计划的实施,将增进人类对整个生物圈的了解,加强对各种区域生态结构和功能的系统研究,帮助预测人类活动将如何影响生物圈和资源,而生物圈和资源的变化又对人类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研究成果将为合理利用和保护生物圈资源,保存遗传基因的多样化,以及改善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提供科学依据。

人类的发展总是遵循着不以人类的意志为转移的。发展是客观的。对人类来说发展是必须的、必要的。发展会不可避免带来破坏,即使是其他物种的灭亡,这是生物的本性。也是大自然的规则,大自然遵循的永远是发展、更好的发展。一个物种要想永世存在,就只能靠增强自身的竞争性。人类的发展我认为是一个正常的过程,它是在自然界里进行的。人类的发展已经构成了自然环境中的一部分。适应环境是生物发展的一项准则。生命的最好发展形式的‘寄生’。人类已经在这个过程中过渡。而‘寄生虫’不会顾虑‘寄主’的存亡。当一头猎豹异常饥饿时,它会顾及它眼前这是世界上最后一只某物种的生物吗?换成人类,在以某种角度观看人类的发展历程。不是很像猎豹吗?这是本能。自然的规律适者生存,不适淘汰。如果其他生物不适合有人类的地球,那么它们就必然灭绝或遭到破坏。因为人类已经代替了原先的造物主,其他的物种只能一味的去适应该状况。毕竟人类不是一种和善的物种,也许暴力是生物的本能,而这种暴力在人类身上又得到了某种变质。通过分化或变异获得的‘进化’(既发展形式),是以竞争和冲突为代价的。每个物种、每个物种中的个体,都为占有生物圈的各种要素而与其他物种或个体展开竞争。对某一生物来说,某些有生命的或无生命的要素,是它们维持生存的有效手段。因而也是它们所需要的资源,有些情况下,竞争是间接的,某一物种或个体,不是以捕杀来消灭竞争对手,而是通过占有最大份额的地为自己赢得更多的资源,而去消灭对手,而这种资源是竞争双方维持生存的必须品。这些生命进步的牺牲品,是那些灭绝的物种、生态中的弱者。生物圈中生命的进步是否要以这种痛苦为代价呢?人是否比一棵树更有价值,一棵树是否比一只蚂蚁更有价值?价值体现于利用,强者使用弱者的过程。只有把‘强者’的词义定义为一上升概念时,生命的进步才导致一系列向上发展的物种的出现。人类是迄今为止最强大的物种,但是,也只有人类是罪恶的。因为只有人类才懂的自己在做什么,并且能够作出审怯选择,所以只有人类是罪恶的。出于本能或者说凭本能生存的物种,不是不存在罪恶行为,而是不存在罪恶感。行为不存在任何罪恶或善行,有的只是不同状况下的不同行动(指不同个体)。罪恶感的源泉是利益冲突,而不是发展(对大自然来说)。而竞争就必定带来利益上的冲突,只不过这种利益被人类垄断了,现在的竞争已经不属于物种与物种之间了,而是属于人类与人类之间了。那么如果其他生物要么适应、要么淘汰。大自然不会怜悯弱者,不过人类会去怜悯弱者。因此,现在的地球是属于人类的竞争范围(至少会实现)。而不是其他物种。人与生物圈计划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他组织的配合下,从1971年起实施的一项着重对人和环境关系进行生态学研究的一项多学科的综合研究计划。它是一项国际性的、政府间合作研究和培训的计划。其宗旨是通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结合,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的结合,科学技术人员、生产管理人员、政治决策者和广大人民的结合,对生物圈不同区域的结构和功能进行系统研究,并预测人类活动引起的生物圈及其资源的变化,及这种变化对人类本身的影响。为合理利用和保护生物圈的资源,保存遗传基因的多样性,改善人类同环境的关系,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基础,以寻找有效地解决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的途径。人与生物圈计划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已有100多个国家参加,有的国家已成立了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中国于1972年参加这一计划并当选为理事国,1978年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此外,中国MAB委员会在中国建立了“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CBRN)”,在CBRN基础上由于促进了东亚(中国、朝鲜、韩国、日本、蒙古)生物圈保护区网络的建立,从而为生物圈保护区在国家、地区和国际三个水平上的活动创造了条件。生物圈保护网络为《全球21世纪议程》、《生物多样性公约》、《防治沙漠化公约》、《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及其他一些多边协议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基地,成为区域可持续性发展的范例,其作用已远远超出保护区范畴,成为MAB项目的核心和对全球环境与发展的最重要的贡献。生物圈保护区是按照地球上不同生物地理省建立的全球性的自然保护网。世界人与生物圈委员会把全世界分城193个生物地理省(分布在我国范围内的有14个),在这些生物地理省中,选出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作为生物圈保护区。它不仅要具有网络的特征,还要把自然保护区与科学研究、环境监测、人才培训、示范作用和当地人民的参加结合起来,其目的是通过保护各种类型生态系统来保存生物遗传的多样性。生物圈保护区具有3个特点:首先,它是受保护的典型环境地区,其保护价值需被国内、国际承认,它可以提供科学知识、技能及人类对维持它持续发展的价值。其次,各保护区组成一个全球性网络,共享生态系统保护和管理的研究资料。第二,保护区既包括一些受到严格保护的“核心区”,还包括其外围可供研究、环境教育、人才培训等的“缓冲区”,以及最外层面积较大的“过渡区”或“开放区”。开放区可供研究者、经营者和当地人之间密切合作,以确保该区域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

首先,需要制定一系列的相关政策和治理措施。譬如,在沙漠的边上建上防护林,这样可以减慢沙漠化的进程,从而保护了生态环境;实行退耕还林,这样有利于增加我国森林的覆盖面积,也有利于绿化环境。其次,对破坏环境的责任人进行严厉的打击。最后,还要加强教育以提高民众的环保意识。可见,只有客观的把握和利用环境,才能促进其良性循环地发展,亦能使我们从环境中受益。

破坏环境的潜在危机是有目共睹的。朋友,快行动起来,为了地球母亲美丽的容颜,为了我们共同的生存环境,为了人类美好的未来,请一定珍惜我们的家园!

生物会考

七年级上册

生物和生物圈

1.认识生物

2.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生物和细胞

1.观察细胞的结构

2.细胞的生活

3.细胞怎样构成生物体

4.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1.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

2.被子植物的一生

3.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4.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

5.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6.爱护植被,绿化祖国

七年级下册

生物圈中的人

1.人的由来

2.人体的营养

3.人体的呼吸

4.人体内物质的传输

5.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6.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7.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

八年级上册

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

1.各种环境中的动物

2.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3.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4.分布广泛的细菌和真菌

5.细菌和真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

1.根据生物的特性进行分类

2.认识生物的多样性

3.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八年级下册

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

1.生物的生殖和发育

2.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3.生物的进化

健康地生活

1.传染病和免疫

2.用药和急救

3.了解自己增进健康

生物7年级上

生物的共同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生物的分类:(1)动物,植物,其他生物(2)陆生生物,水生生物(3)作物,家禽,家畜,宠物

生物圈的范围:厚度为2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动物、植物等所有生物生存所需要的基本条件是一样的,它们都需要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还有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生物的生活都会受到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当环境中一个或几个因素发生急剧变化时,就会影响生物的生活,甚至导致生物死亡。

生陵举圆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

生态系统:在一定地狱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其中有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微生物)

食物链和食物网: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链。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他们彼此交错连接,形成了食物网。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生物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

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每一个生态系统都与周围的其他生态系统相关联:从非生物因素来说,从地狱关系来说,从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来说。7上P31

练。。。使用显微镜:先调粗准焦螺旋,后调细准焦螺旋。7上P37

观察植物细胞:常用的玻片标本答伏有:切尺塌片——用从生物体上切取的薄片制成;涂片——用液体的生物材料经过涂抹制成;装片——用从生物体上撕下或调取少量的材料制成。

细胞壁:是最外层一层透明的薄壁,起保护和支撑细胞的作用。

细胞膜:紧贴细胞壁内侧的一层膜,非常薄。

细胞核:植物细胞有一个近似球形。

细胞质:细胞膜以内,细胞核以外的结构。

细胞质里有液泡,液泡内的细胞液中溶解着多中物质,在植物体绿色部分的细胞中,细胞质内还有叶绿体。(动物细胞没有叶绿体,细胞壁,液泡)

植物细胞模式图7上P45动物细胞模式图7上P48

细胞中有哪些物质:许多物质都是由分子组成的。

无机物:分子比较小,一般不含碳,如水、无机盐、氧等。

有机物:分子比较大,一般含有碳,如糖类、脂类、蛋白质和核酸。

细胞在生活中会产生一些废物,如尿素、二氧化碳等。

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细胞质中有能量转换器

叶绿体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它所制造的有机物中。

线粒体将细胞中的一些有机物当作燃料,使这些有机物与氧相结合,经过复杂的过程,转变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将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细胞使用。

细胞核中有储存遗传信息的物质——DNA,遗传信息的载体是一种中,它的结构像一个螺旋形的梯子。DNA分子很长,它可以分成许多个片段,每一个片段具有特定的遗传信息,这些片段就叫做基因

DNA和蛋白质组成染色体。

细胞通过分裂产成新细胞:生物体由小长大,是与细胞的生长和分裂分不开的。但细胞不能无限制的长大,一部分细胞长到一定的大小,就会进行分裂。

细胞分裂过程与染色体变化7上P59

细胞分化形成组织:上皮组织:保护分泌等功能肌肉组织:收缩舒张功能神经组织:产生和传导兴奋结缔组织:支持、连接、保护、营养等功能7上P62

组织进一步形成器官器官构成系统和人体

人体内的八大系统: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这八大系统协调配合、使人体内各种复杂的生命活动能够正常进行。

植物体的结构层次:受精卵经过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组织、器官,进而形成植物体。

绿色开花植物有六大器官:根、茎、叶(营养)花、果实、种子(发育)

植物的几种主要组织:分生组织、保护组织、营养组织、输导组织等7上P67

几种单细胞生物:酵母菌,草履虫,衣藻,眼虫,变形虫,草履虫。

草履虫结构示意图,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7上P70

病毒的种类:病毒都没有细胞结构,而且比细胞小的多,只能用纳米来表示他们的大小。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必须生活在其他生物的细胞内。根据他们寄生的细胞的不同,可以将病毒分为三大类: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

病毒的结构和生活:病毒的结构很简单,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没有细胞结构。

病毒与人类的关系:7上P73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藻类植物(最低等),苔藓植物,蕨类植物(最高等),种子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种子的结构(菜豆,玉米):7上P85

被子植物比裸子植物更适应陆地生活,在生物圈中的分布更广泛,种类更多。

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7上P92

种子萌发的过程:当一粒种子萌发时,首先要吸收水分。子叶或胚乳中的营养物质转运给胚根、胚芽、胚轴。随后,胚根发育,突破种皮,形成根。胚轴伸长,胚芽发育成茎和叶。

植株的生长:7上P97

植株的生长需要营养物质:水、有机物和无机盐(氮、磷、钾)

桃花的基本结构:7上P102

传粉:花药成熟后会自然裂开,散发出花粉。花粉从花药落到雌蕊柱头上的过程,叫做传粉。

受精:花粉落到柱头上以后,在柱头上黏液的刺激下开始萌发,长出花粉管,花粉管穿过花柱,进入子房,一直到达胚珠。花粉管中的精子随着花粉管的伸长而向下移动,最终进入胚珠内部,胚珠里面有卵细胞,它跟来自花粉管的精子结合,形成受精卵。

种子和果实的形成:受精完成后,花瓣、雄蕊以及柱头和花柱都完成了“历史使命“,因而纷纷凋落。惟有子房继续发育,最终成为果实。其中子房壁发育成果皮,子房里面的胚珠发育成种子,胚珠里面的受精卵发育成胚。

根适于吸水的特点:根吸水的部位主要是根尖的成熟区。成熟区生有大量的根毛。

水分的运输途径:7上P111

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7上P123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1773年,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利的实验)7上P127

爱护植被,绿化祖国。7上P132

生物7年级下

人类的起源和发展:现在类人猿和人类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在距今1200多万年前,森林古猿广布于非、亚、欧地区,尤其是非洲的热带丛林。

人类起源与发展的示意图:7下P5

300万年前的人类化石:露西175万年前古人类:东非人

1929年:裴文中发现了第一个北京猿人头盖骨的化石。

生殖系统:人生要经历由雌雄生殖细胞的结合,通过胚胎发育形成新个体的过程。这一过程是靠生殖系统来完成的。男人和女人的生殖系统不一样,大人和小孩的也有差别。

男女生殖系统解剖图:7下P9

生殖过程:7下P10

分娩:怀孕到第40周时,胎儿就发育成熟了。成熟的胎儿和胎盘从母体的阴道排出,这个过程叫做分娩。

青春期的特点:身高突增,神经系统以及心脏和肺等器官的功能也明显增强。男孩出现遗精,女孩会来月经。

青春期的性意识:初期的与异性疏远,到逐渐愿意与异性接近,或对异性产生朦胧的依恋。

我国计划生育的基本要求是:晚婚,晚育,少生,优生8上P19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食物中含有糖类、脂肪、蛋白质、水、无机盐和维生素等六类营养物质。

食物中的糖类、脂肪、蛋白质:提供能量7下P22

水和无机盐:水可以运输能量,无机盐包括钙,磷,铁,碘,锌。7下P24

维生素:7下P26

食物在消化系统中的变化:口腔是消化系统的开始部分,里面有牙齿、舌和唾液腺。唾液腺有导管,它所分泌的唾液通过导管进入口腔。

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7下P32

消化系统:消化道:一条很长的管道。消化腺分为两类:有的是位于消化道的大消化腺,如肝脏;有的是分布在消化道内壁的小腺体,如肠腺。

营养物质的吸收:食物在消化道内经过消化,最终分解成葡萄糖、氨基酸等能够被人体吸收的营养物质。

食品的合理营养、食品安全:7下P37

呼吸系统:人体的呼吸系统是由呼吸道和肺组成的。呼吸系统具有适合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结构和功能。

呼吸道:鼻、咽、喉、气管、支气管,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

呼吸道的作用:气体的通道,对吸入的气体进行处理,使肺部的气体温暖、湿润、清洁。

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它位于胸腔内,左右各一个,左肺有两页,右肺有三叶。在你不知不觉中,你的肺在有节奏地呼气和吸气。

肺的运动模式图:7下P49

肺泡和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7下P50

一个人一天要呼吸两万多次,每天至少要与环境交换一万多升气体。

血液的组成:血液是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的。在两层交界处,有很薄的一层白色物质,这是白细胞和血小板。

血浆:运输血细胞,运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需要的物质和体内产生的废物等。

血细胞: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血液分层后,红细胞在下层,呈红色,白细胞和血小板在两层交界处,很薄,呈白色。

红细胞:血细胞中数量最多,两面凹的圆饼状,没有细胞核,有血红蛋白,血红蛋白可以运载氧气。

白细胞:有细胞核,比红细胞大,可以穿过毛细血管壁,包围,吞噬细菌。

血小板:最小的血细胞,没有细胞核,形状不规则,可以释放与血液凝固有关的物质。

动脉、毛细血管、静脉:7下P67

心脏解剖图:7下P68

心脏工作示意图:7下P69

血液循环模式图:7下P70

体循环:血液由左心室进入主动脉,再流经全身的各级动脉、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最后汇集到上、下腔静脉,流回到右心房。这一循环途径叫做体循环。

肺循环:流回右心房的血液,经右心室压入肺动脉,流经肺部的毛细血管网,再由肺静脉流回左心房,这一循环途径称为肺循环。

体循环是血液从心脏左侧出发回到右侧,肺循环是血液从心脏右侧出发回到左侧,于是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血液循环途径。

1900年,奥地利科学家兰德斯坦纳发现血型。

输血关系表:7下P76

肾:形成尿液的器官。每个肾包括大约100万个结构和功能单位,叫做肾单位。每个单位由肾小球、肾小囊和肾小管等部分组成。

肾的内部结构示意图:7下P81

尿的形成图:7下P82

膀胱:暂时储存原尿。

眼球的基本结构和功能:7下P89

视觉形成的过程: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依次经过角膜、瞳孔,晶状体和玻璃体,并经过晶状体等的折射,最终落到视网膜上,形成一个物象。视网膜上有对光敏感的细胞。这些细胞将图象信息通过视觉神经传给大脑的一定区域,人就产生了视觉。

耳的基本结构和功能:7下P93

听觉形成的过程:7下P94

神经系统的组成部分:神经系统是由脑、骨髓和它们发出的神经组成的。

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功能:7下P98

神经元:神经元又叫神经细胞,是构成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人体内有数以亿计的神经元。

神经的基本调节方式是反射。

反射: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

松开放手馒头示意图:7下P102

人体通过各种简单或复杂的反射,来调节自身的生命活动,从而能够对体内外的刺激迅速做出适当的反应。

构成内分泌系统的主要内分泌腺:7下P106

人体的生命活动主要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但也受到激素调节的影响。

生物8年级上

鱼:鱼所以能够在水中生活,有两个特点是至关重要的:一是能靠尾部的摆动和鳍协调作用游泳来获取食物和防御敌害,二是能用鳃在水中呼吸。

其他水生动物:

腔肠动物:有口无肛门,食物从口进入消化腔,消化后的事物残渣仍由口排出体外。

软体动物:身体柔软靠贝壳来保护(乌贼、章鱼贝壳退化,也是软体动物)

甲壳动物:体表长有质地较硬的甲。

蚯蚓的生长环境,家兔的内部结构8上P16

空中飞行的动物:自然界中空中飞行的动物早在几亿年前就出现了。先是无脊椎动物中的昆虫,后来是有脊椎动物中的鸟,以及哺乳动物中的蝙蝠。他们既是陆生动物,又适于飞行。

世界上的鸟有9000多种100万种以上的昆虫

鸟适于飞行的特点:鸟类的体表被覆羽毛,前肢变成翼,具有迅速飞翔的能力;身体内有气囊;体温高而恒定。鸟类的身体结构和生理特点是与它的飞行生活相适应的。

昆虫的特征:昆虫有三对足,能爬行;有的昆虫的足特化成跳跃足,能跳跃;大多数昆虫都有翅,能飞行。昆虫是无脊椎动物中惟一会飞的动物。

昆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运动器官——翅和足都生在胸部。外骨骼是覆盖在昆虫身体里面的坚韧的外壳,有保护和支持内部的柔软器官、防止体内水分蒸发的作用。

昆虫的分类:昆虫的分类属于节肢动物(身体由很多体节组成;体表有外骨骼;足和触角分节的是节肢动物)

两栖动物:水陆两栖生活,用肺呼吸,同时用皮肤辅助呼吸,这样的动物叫做两栖动物。

动物的运动:家兔的骨骼,关节模式图,肌肉与骨和关节的关系8上P29

骨、关节和肌肉的协调配合:骨的位置的变化产生运动,但是骨本身是不能运动的。骨的运动要靠骨骼肌的牵拉。

运动需要运动系统,神经系统的控制和调节。需要能量的供应,因此还需要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系统的配合。

动物的行为:取食行为,防御行为,繁殖行为,迁徙行为等。也可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行为。

社会行为的特征: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有的群体中还形成等级。这是社会行为的主要特征。

群体中的信息交流:8上P39

生态平衡: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就叫做生态平衡。

动物与生物反应器:利用生物反应器来生产人类所需要的某些物质,可以节省建设厂房和购买仪器设备的费用,可以减少复杂的生产程序和环境污染。

动物与仿生:科学家通过对生物的认真观察和研究,模仿生物的某些结构和功能来发明创造各种仪器设备,这就是仿生。

菌落:细菌的菌落比较小,表面光滑或黏稠,或粗糙干燥。真菌的菌落一般比细菌菌落大几倍到几十倍。霉菌形成的菌落常呈绒毛状、絮状或蜘蛛网状,有时还呈现红、褐、绿、黑、黄等不同的颜色。

细菌的发现:荷兰人列文•虎克制作了200~300倍的显微镜,观察老人的牙垢,发现细菌。

巴斯德用鹅颈瓶证明了细菌是由原已存在的细菌产生的。还发现了乳酸菌和酵母菌,提出了保存酒和巴氏消毒法以及防止手术感染的方法,后人称他为“微生物学之父”。

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细菌的个体十分微小,大约10亿个细菌堆积起来,才有一颗小米粒那么大。只有用高倍显微镜或电镜才能观察到细菌的形态……细菌没有细胞核8上P60

细菌的生殖:细菌是靠分裂来进行生殖的,有些细菌在生长后期,个体缩小、细胞壁增厚,形成芽孢。芽孢是细菌的休眠体,对不良环境有较强的抵抗能力

真菌的繁殖:真菌是通过产生大量的孢子来繁殖后代的。

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1.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2.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3.与动物植物共生。

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8上P70

生物分类:分类的依据是生物在形态结构等方面的特征。分类的基本单位是种。

植物的分类:8上P81

生物分类从大到小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

生物8年级下

植物的生殖:

有性生殖:它们通过开花、受粉并结出果实,由果实的种子来繁殖后代。种子中的胚,是由两性生殖细胞结合成受精卵而发育出来的。

无性生殖: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

嫁接:就是把一个植物体的芽或枝,接在另一个植物体上,使结合在一起的两部分长成一个完整的植物体。

变态发育:在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过程中,家蚕的幼虫与成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性差异很大。这种发育过程称为变态发育。

完全变态: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这样的发育过程为完全变态。

不完全变态: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这样的发育过程为不完全变态。

鸟类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包括求偶、交配、筑巢、产卵、孵卵和育雏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遗传是指亲子间的相似性,变异是指亲子之间和子代个体间的差异。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通过生殖和发育而实现的。

相对性状: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

基因和染色体:细胞核内有染色体,染色体内有蛋白质和DNA。每一种生物细胞内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都是一定的。

在生物的体细胞(除生殖细胞外)人的体细胞中染色体为23对

1883年比利时胚胎学家比耐登发现马蛔虫的精子和染色体都只有2对染色体中的其中2条。

基因经精子或卵细胞的传递8下P30

1858~1865奥地利的孟德尔发现了基因的显性和隐性

1902年美国细胞学家麦克郎在男性细胞中发现一对染色体与其它染色体不一样,他把这对染色体称为性染色体。

1905年美国细胞学家威尔逊把男性性染色体称为X染色体和Y染色体,女性细胞中同一对染色体是一样的,都是X染色体。

1953年美国青年学者米勒模拟原始的地球条件和大气成分,合成了多种氨基酸。

生物进化的趋势: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

达尔文的自然学说:在自然界中,生物个体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只有那些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才容易生存下来,并将这些变异传给下一代,而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被淘汰。像这样,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生物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不断进化。

病原体: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

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

传染源: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

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如空气传播、饮食传播、生物媒介传播等。

易感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

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可以分为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三个方面。

人体的三道防线:1.皮肤和黏膜2.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3.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产生的抗体。

第三道防线是人体在出生以后逐渐建立起来的后天防御功能,其特点是出生以后才产生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因而叫做特异性免疫(又称后天性免疫)

免疫的三个功能:1.清除体内衰老、死亡和损伤的细胞2.抵抗抗原的侵入,防止疾病产生3.监视、识别和清除体内产生的异常细胞。

免疫的害处、计划免疫:8下P78

处方药(RX):必须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的处方才可以购买,并按医嘱服用药物。

非处方药(OTC):不需要凭医师处方即可购买,按所说说明服用药物。

人工呼吸的方法,胸外心脏挤压:8下P84

外出血:可分为毛细血管出血、静脉出血和动脉出血8下P85

吸烟吸毒的害处:8下P95

加油!考好一点哦!

人类破坏环境生物圈的事例...越详细越好!!知道的说呀

▲▲▲▲▲▲▲全球十大环境污染事件--

1、马斯河谷烟雾事件1930年

比利时马斯河谷工业区。在这个狭窄的河谷里有炼油厂、金属厂、玻璃厂等许多工厂。12月1日到5日的几天里,河谷上空出现了很强的逆温层,致使13个大烟囱排出的烟尘无法扩散,大量有害气体积累在近地大气层,对人体造成严重伤害。一周内有60多人丧生,其中心脏病、肺病患者死亡率最高,许多牲畜死亡。这是本世纪最早记录的公害事件。

2、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1943年

夏季,美国西海岸的洛杉矶市。该市250万辆汽车每天燃烧掉1100吨汽油。汽油燃烧后产生的碳氢化合物等在太阳紫外光线照射下引起化学反应,形成浅蓝色烟雾,使该市大多市民患了眼红、头疼病。后来人们称这种污染为光化学烟雾。1955年和1970年洛杉矶又两度发生光化学烟雾事件,前者有400多人因五官中毒、呼吸衰竭而死,后者使全市四分之三的人患病。

3、多诺拉烟雾事件1948年

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州多诺拉城有许多大型炼铁厂、炼锌厂和硫酸厂。1948年10月26日清晨,大雾弥漫,受反气旋和逆温控制,工厂排出的有害气体扩散不出去,全城14000人中有6000人眼痛、喉咙痛、头痛胸闷、呕吐、腹泻。17人死亡。

4、伦敦烟雾事件1952年

自1952年以来,伦敦发生过12次大的烟雾事件,祸首是燃煤排放的粉尘和二氧化硫。烟雾逼迫所有飞机停飞,汽车白天开灯行驶,行人走路都困难,烟雾事件使呼吸疾病患者猛增。1952年12月那一次,5天内有4000多人死亡,两个月内又有8000多人死去。

5、水俣病事件19531956年

日本熊本县水俣镇一家氮肥公司排放的废水中含有汞,这些废水排入海湾后经过某些生物的转化,形成甲基汞。这些汞在海水、底泥和鱼类中富集,又经过食物链使人中毒。当时,最先发病的是爱吃鱼的猫。中毒后的猫发疯痉挛,纷纷跳海自杀。没有几年,水俣地区连猫的踪影都不见了。1956年,出现了与猫的症状相似的病人。因为开始病因不清,所以用当地地名命名。1991年,日本环境厅公布的中毒病人仍有2248人,其中1004人死亡。

6、骨痛病事件19551972年

镉是人体不需要的元素。日本富山县的一些铅锌矿在采矿和冶炼中排放废水,废水在河流中积累了重金属“镉”。人长期饮用这样的河水,食用浇灌含镉河水生产的稻谷,就会得“骨痛病”。病人骨骼严重畸形、剧痛,身长缩短,骨脆易折。

7、日本米糠油事件1968年

先是几十万只鸡吃了有毒饲料后死亡。人们没深究毒的来源,继而在北九州一带有13000多人受害。这些鸡和人都是吃了含有多氯联苯的米糠油而遭难的。病人开始眼皮发肿,手掌出汗,全身起红疙瘩,接着肝功能下降,全身肌肉疼痛,咳嗽不止。这次事件曾使整个西日本陷入恐慌中。

9、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件1986年

4月26日,位于乌克兰基辅市郊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由于管理不善和操作失误,4号档饥反应堆爆炸起火,致使大量放射性物质泄漏。西欧各国及世界大部分地区都测到了核电站泄漏出的放射性物质。31人死亡,237人受到严重放射性伤害。而且在20年内,还将有3万人可能因此患上癌症。基辅市和基辅州的中小学生全被疏散到海滨,核电站周围的庄稼全被掩埋,少收2000万吨粮食,距电塌含站7公里内的树木全部死亡,此后半个世纪内,10公里内不能耕作放牧,100公里内不能生产牛奶……这次核污染飘尘给邻国也带来严重灾难。这是世界上最严重的一次核污染。

10、剧毒物污染莱茵河事件1986年

11月1日,瑞士巴塞尔市桑多兹化工厂仓库失火,近30吨剧毒的硫化物、磷化物与含有水银的化工产品随灭火剂和水流入莱茵河。顺流而下150公里内,60多万条鱼被毒死,500公里以内河岸两侧的井水不能饮用,靠近河边的自来水厂关闭,啤酒厂停产。有毒物沉积在河底,将使莱茵河因此而“死亡”20年。

▲▲▲▲▲▲▲▲地球环境污染和破坏的九大现象

一、大气污染

大气污染的定义

在干洁的大气中,痕量气体的组成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在一定范围的大气中,出现了原来没有的微量物质,其数量和持续时间,都有可能对人、动物、植物及物品、材料产生不利影响和危害。当大气中污染物质的浓度达到有害团蠢笑程度,以至破坏生态系统和人类正常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对人或物造成危害的现象叫做大气污染。造成大气污染的原因,既有自然因素又有人为因素,尤其是人为因素,如工业废气、燃烧、汽车尾气和核爆炸等。随着人类经济活动和生产的迅速发展,在大量消耗能源的同时,同时也将大量的废气、烟尘物质排入大气,严重影响了大气环境的质量,特别是在人口稠密的城市和工业区域。所谓干洁空气是指在自然状态下的大气(由混合气体、水气和杂质组成)除去水气和杂质的空气,其主要成分是氮气,占78.09%;氧气,占20.94%;氩,占0.93%;其它各种含量不到0.1%的微量气体(如氖、氦、二氧化碳、氪)。

大气污染物的分类

大气污染物主要可以分为两类,即天然污染物和人为污染物,引起公害的往往是人为污染物,它们主要来源于燃料燃烧和大规模的工矿企业。

颗粒物:指大气中液体、固体状物质,又称尘。

硫氧化物:是硫的氧化物的总称,包括二氧化硫,三氧化硫,三氧化二硫,一氧化硫等。

碳的氧化物:主要包括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氮氧化物:是氮的氧化物的总称,包括氧化亚氮,一氧化氮,二氧化氮,三氧化二氮等。

碳氢化合物:是以碳元素和氢元素形成的化合物,如甲烷、乙烷等烃类气体。

其它有害物质:如重金属类,含氟气体,含氯气体等等。

大气污染的危害

大气污染对气候的影响很大,大气污染排放的污染物对局部地区和全球气候都会产生一定影响,尤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从长远的观点看,这种影响将是很严重的。

一是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燃料中含有各种复杂的成分,在燃烧后产生各种有害物质,即使不含杂质的燃料达到完全燃烧,也要产生水和二氧化碳,正因为燃料燃烧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不断增加,破坏了自然界二氧化碳的平衡,以至可能引发“温室效应”,致使地球气温上升。二是臭氧层被破坏。

大气被污染后,由于污染物质的来源、性质和持续时间的不同,被污染地区的气象条件、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差别,以及人的年龄、健康状况的不同,对人体造成的危害也不尽相同。大气中的有害物质主要通过下述三个途径侵入人体造成危害:

(1)通过人的直接呼吸而进入人体;

(2)附着在食物上或溶于水中,使之随饮食而侵入人体;

(3)通过接触或刺激皮肤而进入到人体。其中通过呼吸而侵入人体是主要的途径,危害也最大。

大气污染对人的危害大致可分为急性中毒,慢性中毒,致癌三种。

大气层保护

许多环境问题是跨国界的,甚至是全球性的,如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等大气污染,需要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才能逐步解决。人们在70年代早期开始认识到氟氯烃可能对环境有害,并且开始寻找代替品。到了80年代中期,臭氧层破坏的证据已经日益清楚,采取共同行动的呼声也日益高涨。到了1987年,许多国家的代表汇集在加拿大第二大城市蒙特利尔,签署了《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协定书》。这个协定书是对付世界环境公害的一个开创性的国际协定,目的是控制氟氯烃和其它破坏臭氧层的物质的消费量,保护地球的“外衣”,也保护人类自己。

经过修正后的蒙特利尔协定书是一个有约束力的国际协定。按照规定,工业国的氟氯烃和其他受限制物质的排放量必须立即减少,在2000年以前逐步完全停止使用这类物品。发展中国家在1996年以前可以继续有限度的增加这些物质的消费,然后就应当逐步减少,到2010年时必须完全停止使用这些有害物质。除了时间上的优惠以外,这一协定书还包含了两个对发展中国家有利的条款:一个是建立一项临时多边基金,帮助发展中国家采取代替氟氯烃的技术;另一个是技术转让条款,要求签字国把最好的技术按照“公平和最有利的条件”转让出去。

我国已加入了修正后的蒙特利尔协定书,并且制定了履行国际义务的国家行动方案,包括建立保护臭氧层组织管理机构,制定有关行业的管理规范,积极开展替代品和替代技术的研究,为企业的替代技术改造安排配套资金等等。

二、酸雨

有人认为酸雨是一场无声无息的危机,而且是有史以来冲击我们最严重的环境威胁,是一个看不见的敌人。这并非危言耸听。

随着工业化和能源消费增多,酸性排放物也日益增多,它们进入空气中,经过一系列作用就形成了酸雨。

人们对酸性排放物已经有了控制,但仍然还有酸雨现象。大气尘埃可能是造成酸雨问题的另一原因。

酸性排放物

自由大气里由于存在0.1~10μm范围的凝结核而造成了水蒸汽的凝结,然后通过碰并和聚结等过程进一步生长从而形成云滴和雨滴。在云内,云滴相互碰并或与气溶胶粒子碰并,同时吸收大气中气体污染物,在云滴内部发生化学反应,这个过程叫做污染物的云内清除或雨除。在雨滴下降过程中,雨滴冲刷着所经过空气中的气体和气溶胶,雨滴内部也会发生化学反应,这个过程叫污染物的云下清除或冲刷。这些过程也就是降水对大气中气态物质的颗粒物质的清除过程,酸化就是在这些过程中形成的。

大气尘埃

最近的发现表明,酸雨是比原来的想象要复杂得多的一种现象。研究得到的结果表明了大气中存在着的碱化合物出乎意料地起着关键性作用。碱通过中和酸性污染物而对酸雨的作用进行抵消。我们发现,人们把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到大气中的酸性物质,掩盖了碱排放也已经有所下降这一事实。看来有许多因素正在减少大气中这些碱的含量,从而加剧了酸雨对生态的影响。具有讽喻意味的是,在这些因素中有几个正是各国政府为改善空气质量而采取的措施。

大气中的大多数碱都能在称为大气尘埃的空中粒子中找到。这些尘埃粒子富含碳酸钙和碳酸镁等矿物质,这些矿物质溶于水中就起碱的作用。大气尘埃粒子由多种来源共同形成。燃料的燃烧,以及水泥生产、采矿和金属冶炼等工业活动,都会产生含碱的粒子。建筑工地、农场和在未经铺砌的道路上车辆行驶也会造成尘埃粒子。

三、臭氧层破坏

臭氧层是地球最好的保护伞,它吸收了来自太阳的大部分紫外线。然而近二十年的科学研究和大气观测发现:每年春季南极大气中的臭氧层一直在变薄,事实上在极地大气中存在一个臭氧“洞”。

这种臭氧损耗现象是一种反常现象,这是否表明这一紫外线吸收层正处于全球性灾难呢?通过不断的科学研究,人们发现人类社会活动释放的物质严重的破坏了臭氧层,当然这种现象还受到这一地区独特的气象状态(极涡、寒冷的平流层温度、极地平流层云)的影响。

发现过程

英国南极测量局的大气科学家在南极进行了一项研究计划,这一研究计划分别在地面和空中进行。球载仪器一般是检测该仪器所行进的大气的构成及其化学性质。陆基探测仪和星载探测仪则执行遥测任务。这些研究活动采取了国际合作方式。例如,1987年代表19个组织和四个国家的大约150名科学家和辅助人员聚会于智利的蓬塔阿雷纳斯,进行了一项规模空前的研究,即机载南极臭氧实验。这项实验表明1987年臭氧洞大小达到历史最大。这一发现震惊了科学界。

形成机理

南极“臭氧洞”的成因目前尚无定论,其中最为令人信服的当是污染物质学说。此外还有:美国宇航局汉普顿芝利中心Callis等人提出南极臭氧层的破坏与强烈的太阳活动有关;麻省理工学院的Tung等人认为是南极存在独特的大气环境造成冬末春初臭氧耗竭,根据大气动力学说,指出大量氯氟烃化合物的使用,以及南极初春没有足够阳光产生大量氧原子,并因此提出了不需要氧原子的循环机理。

通过分析我们似乎可以得出以下的主要观点:(1)南极"臭氧洞"是在南极春季特殊的温度和环流状况下由极地平流层云参与和非均相化学反应而引发产生的特殊现象。(2)极地旋涡等其它因素对气体成分输送的影响不是南极"臭氧洞"形成的决定因素,而只能影响臭氧洞的强度。(3)太阳周期变化通过光化学反应对南极"臭氧洞"强弱的影响可以忽略。

四、水污染

人类的活动会使大量的工业、农业和生活废弃物排入水中,使水受到污染。“水污染”的定义: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特征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称为水污染。

水的污染有两类:一类是自然污染;另一类是人为污染。当前对水体危害较大的是人为污染。水污染可根据污染杂质的不同而主要分为化学性污染、物理性污染和生物性污染三大类。

1、海水污染

污水、废渣、废油和化学物质源源不断地流入大海。在许多海域,倾倒混有石油的污水是非法的,但这种事仍时有发生,而真正的石油灾难是在巨型油轮泄漏或沉没时发生的。如今我们设法用化学品使水中石油沉淀以达到清除石油的目的。

向海洋倾倒化学和放射性废物的作法已持续多年。容器总有一天会腐蚀掉,有害物质便将进入海水中。我们对深层水与表层水的循环情况还了解不多,其过程或许比我们以前所想的要快。因此有害物质就会扩散到生物活动的水层中去。

2、地表水污染

五百多年以前,人们就认为饮用流经大城市的河水是危险的,而工业化,人口增长以及新的有毒化学品,使情况愈来愈糟。

排水系统的铺设和清洁剂的使用有增无减,使我们的水道和湖泊中磷酸盐含量日益增多。这种过度营养导致藻类迅猛繁殖。消耗水中的氧,使鱼类死亡,生态系统恶化。由于工业上不妥善处理汞化合物和其它重金属,也造成严重的水污染。汞通过食物链的进程逐渐集中,最后对吃鱼的鸟或人类造成严重的神经损坏。

3、地下水污染

与地表水一样,地下水也受到了污染的威胁,主要来自于地表或土壤水的下渗,农用氮肥以及垃圾中的油、酚污染着地下水,氮肥中的硝酸盐一旦进入地下,便转变为亚硝酸盐,它在人体中能够转变成致癌物质。地面植被的破坏和湿地的排水减少了地表水的渗透,从而降低了潜水面。由于城市和工业的过度需要,淡水不断被抽出作为生活和工业用水,然后作为地表污水重新排放,因而还会导致潜水面的进一步下降。另一方面,大量频繁的灌溉可以增强渗透作用,使潜水面一直升到地表。而在干旱地区,被水渗透的土地由于异常的蒸发作用,引起地下水中盐类的沉淀,迟早会变成不能耕作的盐碱地。

水资源保护

地球上的水似乎取之不尽,其实就目前人类的使用情况来看,只有淡水才是主要的水资源,而且只有淡水中的一小部分能被人们使用。淡水是一种可以再生的资源,其再生性取决于地球的水循环。随着工业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大量水体被污染;为抽取河水,许多国家在河流上游建造水坝,改变了水流情况,使水的循环、自净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五、固体废物

凡人类一切活动过程产生的,且对所有者已不再具有使用价值而被废弃的固态或半固态物质,通称为固体废物。各类生产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俗称废渣;生活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则称为垃圾。"固体废物"实际只是针对原所有者而言。在任何生产或生活过程中,所有者对原料、商品或消费品,往往仅利用了其中某些有效成分,而对于原所有者不再具有使用价值的大多数固体废物中仍含有其它生产行业中需要的成分,经过一定的技术环节,可以转变为有关部门行业中的生产原料,甚至可以直接使用。可见,固体废物的概念随时、空的变迁而具有相对性。

固体废物的产生途径

维持人类社会一切活动的物料,处于动态平衡过程,并遵循质量守恒规律,可用社会物料流程来描述这一规律。

1.人类的一切活动,相对于外界环境而言,只不过开发与利用了物料,而最终以废物的形式等量回归于环境。这种对物料的"利用与归还"经常处于交叉的状态。在生产与产品的消费过程中,均产生各种形态的废物,这些废物一部分在生产与消费中得到回收和再利用。而另一部分,恰好与在环境中开发的原料等量的部分,以废物形式返回与环境中,形成一个封闭循环系统。

2.在现代社会中,人类活动的每一环节均产生各种状态的废物,从环境中原料的开发乃至产品的利用,无一例外。因此寻求减少废物产量的唯一途径,是降低原料的开发量、减少产品原料消耗。

固体废物的分类

固体废物的分类是依据其产生的途径与性质而定。在经济发达国家将固体废物分为工业、矿业、农业固体废物与城市垃圾四大类。我国制定的《固体废物管理法》中,将固体废物分为工业固体废物(废渣)与城市垃圾两类。其中含有毒有害物的成分,单独分列出一个有毒有害固体废物小类。

固体废物的危害

垃圾正成为困扰人类社会的一大问题,全世界每年要产生超过计划10亿吨的垃圾,大量的生活和工业垃圾由于缺少处理系统而露天堆放,垃圾围城现象日益严重,成堆的垃圾臭气熏天,病菌滋生,有毒物质污染地表和地下水,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这种现象若得不到遏制,人类将被自己生产的垃圾埋葬掉。

六、地面沉降

地面沉降是指在一定的地表面积内所发生的地面水平面降低的现象。地面沉降现象很早就为史书所记载。作为自然灾害,地面沉降的发生有着一定的地质原因。但是,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膨胀,地面沉降现象越来越频繁,沉降面积也越来越大。在人口密集的城市,地面沉降现象尤为严重。现在我们研究地面沉降的原因时,不难发现,人为因素已大大超过了自然因素。现在的地面沉降现象与其说是自然灾害,倒不如称之为人为祸患。

地面沉降的地质原因

从地质因素看,自然界发生的地面沉降大致有下列三种原因:

1、地表松散地层或半松散地层等在重力作用下,在松散层变成致密的、坚硬或半坚硬岩层时,地面会因地层厚度的变小而发生沉降。

2、因地质构造作用导致地面凹陷而发生沉降。

3、地震导致地面沉降。

地面沉降的人为原因

地面沉降现象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尤其是近几十年来,人类过度开采石油、天然气、固体矿产、地下水等直接导致了今天全球范围内的地面沉降。由于各大中城市都处于巨大的人口压力之下,地下水的过度抽采更为严重,导致大部分城市出现地面沉降,在沿海地区还造成了海水入侵。

七、生物多样性变化

生物群落是多种多样的,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将其划分为若干类型。生物多样性的涵义十分宽泛,即包括生物物种的多样性,还包括生态适应性、形态、生理生态多样性等广泛的内容。

不同地理、气候环境具有不同的生物群落。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人类社会逐步扩张,改变了广大地区的生物环境,严重影响了生物多样性,物种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从地球上减少。

据估计,全世界每年有数千种动植物灭绝。

砍伐森林

对世界植物和动物的最大威胁是生态环境的破坏。大部分生物很难离开它已适应了的环境。世界上物种最丰富的地方之一是热带雨林区,但是现在它正在遭受到越来越快的破坏。实际上,世界上所有的天然森林都受到严重威胁。程度最轻的是雨林被单一的经济林所代替,情况最严重的地方已因侵蚀而被破坏成了贫瘠的灌丛地。

据世界自然保护基金会估计,全球的森林正以每年2%的速度消失,按照这个速度,50年后人们将看不到天然森林了。

开垦草原

北美的许多草原已经或多或少地消失了。在非洲,由于要解决日益增加的人口的粮食问题,人们正在大量焚毁有丰富动物资源的热带草原。在干旱地区采用传统农业方法既不可靠又危险。为开垦中亚内陆干草原所做的努力,已经遭到了许多不幸的挫折。

排干湿地

沼泽湿地不仅是生物的生活环境,而且在水文循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可调节河流的流速,改善地下水的补给。但是为了发展工业和建筑住房,许多湿地不是被排干就是蓄满了水。试图把湿地转变为耕地,结果常常是土贫产低。

城市化发展

城镇发展于良好的农业区,而都市化常常意味着为建设住宅、街道和停车场而牺牲耕地。这样耕地就变成了不能出产生物的废地。从自然或经济的角度来看,这样的土地很难再恢复成农田。

动物灭绝

许多动物种类已濒临灭绝,仅是面临危险的脊椎动物数量也是十分惊人的。威胁的性质是各种各样的:欧洲的猛禽正遭到采集鸟蛋者的威胁,而老虎则面临着其出没的密林被砍伐掉的危险。许多濒临动物已难以挽救了,而另外一些若能受到保护尚可幸存。

八、赤潮

赤潮是水体中某些微小的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突发性地增殖和聚集,引起一定范围内一段时间中水体变色现象。通常水体颜色因赤潮生物的数量、种类而呈红、黄、绿和褐色等。

赤潮虽然自古就有,但随着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水体污染日益加重,赤潮也日趋严重。

赤潮的成因

赤潮究竟是一种原本就存在的自然现象,还是人为污染造成的,至今尚无定论。但根据大量调查研究发现,赤潮发生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①海域水体高营养化;

②某些特殊物质参与作为诱发因素,已知的有维生素B1、B12、铁、锰、脱氧核糖核酸;

③环境条件,如水温、盐度等也决定着发生赤潮的生物类型。发生赤潮的生物类型主要为藻类,目前已发现有63种浮游生物,硅藻有24种,甲藻32种、蓝藻3种、金藻1种、隐藻2种、原生动物1种。

赤潮的危害

赤潮不仅给海洋环境、海洋渔业和海水养殖业造成严重危害,而且对人类健康甚至生命都有影响。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①引起海洋异变,局部中断海洋食物链,使海域一度成为死海;

②有些赤潮生物分泌毒素,这些毒素被食物链中的某些生物摄入,如果人类再食用这些生物,则会导致中毒甚至死亡。

九、水土流失

土地资源是三大地质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之一,是人类生产活动最基本的资源和劳动对象。人类对土地的利用程度反映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但同时也造成对土地资源的直接破坏,这主要表现为不合理垦植引起的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土地次生盐碱化及土壤污染等,而其中水土流失尤为严重,乃当今世界面临的又一个严重危机。

水土流失概述

水土流失是指在水流作用下,土壤被侵蚀、搬运和沉淀的整个过程。在自然状态下,纯粹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表侵蚀过程非常缓慢,常与土壤形成过程处于相对平衡状态。因此坡地还能保持完整。这种侵蚀称为自然侵蚀,也称为地质侵蚀。在人类活动影响下,特别是人类严重地破坏了坡地植被后,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表土壤破坏和土地物质的移动,流失过程加速,即发生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是我国土地资源遭到破坏的最常见的地质灾害,其中以黄土高原地区最为严重。我国目前水土流失总的情况是:点上有治理,面上有扩大,治理赶不上破坏。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解放初期为17.4亿亩,到1980年约治理6亿亩。由于治理赶不上破坏,水土流失面积却扩大到22.5亿亩,约占国土总面积的1/6,涉及近千个县。全国山地丘陵区有坡耕地约4亿亩,其中修梯田约1亿亩,而另外3亿亩坡地正遭受水土流失的危害。

水土流失危害

土壤肥力下降,水土流失可使大量肥沃的表层土壤丧失。

水库淤积,河床抬高,通航能力降低,洪水泛滥成灾。

威胁工矿交通设施安全。在高山深谷,水土流失常引起泥石流灾害,危及工矿交通设施安全。

恶化生态环境。20世纪30~60年代,人们对于水土流失灾害的认识还停留在对土地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方面,但在60年代以后,开始联系到人类整个环境所受的影响,包括沉淀物的污染,生态环境的恶化等。

水土流失的原因

易于发生水土流失的地质地貌条件和气候条件是造成发生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人口多,粮食、民用燃料需求等压力大,在生产力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对土地实行掠夺性开垦,片面强调粮食产量,忽视因地制宜的农林牧综合发展,把只适合林,牧业利用的土地也辟为农田。大量开垦陡坡,以至陡坡越开越贫,越贫越垦,生态系统恶性循环;滥砍滥伐森林,甚至乱挖树根、草坪,树木锐减,使地表裸露,这些都加重了水土流失。另外,某些基本建设不符合水土保持要求,例如,不合理修筑公路、建厂、挖煤、采石等,破坏了植被,使边坡稳定性降低,引起滑坡、塌方、泥石流等更严重的地质灾害。

水土流失的防治

水土流失是地表径流在坡地上运动造成的。各项防治措施的基本原理是:减少坡面径流量,减缓径流速度,提高土壤吸水能力和坡面抗冲能力,并尽可能抬高侵蚀基准面。在采取防治措施时,应从地表径流形成地段开始,沿径流运动路线,因地制宜,步步设防治理,实行预防和治理相结合,以预防为主;治坡与治沟相结合,以治坡为主;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以生物措施为主。只有采取各种措施综合治理和集中治理,持续治理,才能奏效。

核污水排海或将影响整个生物圈和生态问题的问题分享结束啦,以上的文章解决了您的问题吗?欢迎您下次再来哦!

相关文章

  • 英雄联盟手游公会有什么用 公会作用介绍

    英雄联盟手游最近上线了全新的公会系统,很多玩家最近都在问这个手游公会有啥用,今天小编就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还不清楚的玩家赶紧来了解一番吧。..
  • FGO卑弥呼怎么样

    FGO最近也是开启了新的活动,同时卡池将会更新五星角色卑弥呼。大家对这个角色充满了疑问,不知道自己该不该抽这个角色。那么小编今天就用这篇攻略来帮助大家分析是否值得抽吧。..

关于爱克软件园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 版权声明 | 下载帮助(?) | 广告联系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9-2022 IKDOWN.COM 【爱克软件园】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