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海虹最鲜美,出肉率最高的季节,这个季节,也被一些沿海地区,称为“海虹季”。
在“海虹季”到来后,海虹不但是大家常吃的海鲜之一,也是工厂深加工的主要海产品之一。
虽然春季的海虹最鲜美,也是我们最常吃的海鲜,但每年的“海虹季”,都会传出因食用海虹而引起的中毒事件。
为此,一些地方,也在春季向大家提醒:某某时间段内,需谨慎食用海虹。甚至,有人说海虹中的毒素,比眼镜蛇毒还要强80倍!
为什么有些人食用海虹后,会引起中毒现象?
部分海虹中的毒素,又是从哪里来的?
海虹中的这些毒素,真的比眼镜蛇毒还强80倍吗?
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走近海虹,一起找出这些问题的答案。
海虹学名贻贝,也叫青口、青口贝。在浙江宁波的舟山一带又名“淡菜”,意为“不用加盐也可直接食用”,到了福建一带,又被称为“海妇人”,而大部分地区,还是叫它海虹或青口。
虽然贻贝在各地的名字不一样,但是春季各地的贻贝却同样鲜美!这也让它有了“最大众化海鲜”、“开春第一鲜”等美称。
至于海虹为什么会有这些美称,应该是因为以下三个原因吧!
一:海虹的价格便宜
对于大部分普通群众,说到吃海鲜,首先想到的应该是价格问题吧?
毕竟,能称得上“海鲜”的,价格一般都不便宜。少则十几、几十元一斤,多则几百、几千元一斤,更有甚者,价格高到普通人不敢考虑!
因此,一些朋友开玩笑说:“我吃过最多的‘海鲜’只有海带”。当然,这只是一句玩笑话,但从这句玩笑话中,也能看出大部分海鲜的价格。
然而,春季的海虹,却是海鲜中的另类!
对比其他海鲜,算不上真正“海鲜”的海虹,价格却出奇的便宜。贵的地方也就3到5元一斤,便宜的地方10元可以买4到5斤,甚至6至8斤,这也是它被称为“最大众化海鲜”的原因。
二:海虹的味道不错
虽然在很多人眼里,海虹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海鲜”,它的味道也比不上价格昂贵的高档海鲜。不过对于普通人来说,海虹的味道还是不错的。
晚春之前,海水的水温还没有明显上升,水温还达不到海虹产卵的要求。这时海虹还处于“抱浆”期,它的肉质也是最肥美鲜嫩的时候,在焖煮时,只要不是焖煮时间太久,它的食用口感和味道还是不错的。
不过,到了4月中下旬或5月初,当海水温度高于12℃时,海虹便开始“甩浆”产卵,这时它的肉质和味道,都会出现明显下降。
三:海虹的营养丰富
除了价格便宜亲民、肉质肥美鲜嫩外,海虹的营养价值及食疗作用,也是它被称为“开春第一鲜”的原因。
①营养价值高:别看海虹的价格不高,它的营养价值却不低!
每一百克鲜海虹肉中,含蛋白质10.8克、糖份2.4克、脂肪1.4克,而干品海虹肉中,蛋白质的含量高达59.3%。
另外,海虹肉中还含有多种维生素,人体必需的锰、锌、硒、碘等微量元素,以及8种必需氨基酸。其中氨基酸的含量,远远高于鸡蛋以及鸡、鸭、鱼、虾和肉类。
因此,海虹又被称为“海中鸡蛋”。
②食疗效果好:除了较高的营养价值,海虹还有很好的药用和食疗效果。
据《本草纲目》记载,海虹肉能治“虚劳伤惫,精血衰少,吐血久痢,肠鸣腰痛”。
据现代有关记载,“贻贝性温,能补五脏,理腰脚,调经活血,对眩晕、高血压、腰痛、吐血等症均有疗效,而治夜尿吃贻贝效果甚好”。
既然海虹又便宜又好吃,并且营养丰富,有很好的食疗作用,那么为什么每年,都有很多因食用海虹,引起的中毒事件呢?
这主要就和食用者的自身原因,以及海虹体内的毒素有关了!
虽然春季的海虹便宜、鲜美,并且营养丰富,但是在吃的时候却不能过于随便,以防导致身体不适,从而引起因食用者自身原因造成的中毒事件。
为防止因我们自身,引起的食用海虹中毒事件,在购买或食用海虹时,请注意以下三点。
一:注意海虹的生长环境
海虹的生命力顽强,适应能力好,在我国山东、辽宁、浙江、福建、广东、海南等沿海省份均有分布。同时,它们的繁殖、生长速度快,在以上沿海省份,均有大规模养殖区域。
另外,除了规划的养殖区域外,在自然海域中,也有大量野生海虹生存。
由于它们的适应能力强,对水质的要求不高,也就造成野生海虹,生活的水域差异很大,甚至部分野生海虹的生存环境已被污染,所以在食用海虹时,一定要注意它们的生长环境。
购买海虹时,最好选择人工养殖的。这些养殖区域受有关部门监管,海水及海虹的质量有所保障。反而野生的海虹,食用后更容易出现中毒现象。
二:注意控制单次食用量
有些朋友觉得海虹便宜、鲜美、营养丰富,一次可以尽情地享用,甚至可以用“吃饱”来形容!
其实,这种单次食用量过多的吃法,很容易造成身体的不适,甚至出现呕吐、腹泻等轻微的中毒现象。
毕竟海虹带有一定的寒性,食用时多配以姜蒜汁,除了能调味,还能起到一定的杀菌消毒,中和海虹寒性的作用。
即使如此,如果一次食用过多,海虹的寒性也容易引起肠胃或身体的不适,所以在食用海虹时,最好注意单次的食用量。
三:注意勿食变质的海虹
除了注意海虹的生长环境、单次食用量,还要注意食用的海虹是否变质。
首先:购买时注意海虹是否新鲜。
现在很多商家在零售海虹时,喜欢用淡水冲洗。这种做法,除了可以清除海虹身上的部分泥沙,让它看上去更有光泽外,也让海虹吸入了大量淡水,增加了海虹的重量。同时,吸入淡水后的海虹,多数会在一天内死掉。所以,我们在购买时,一定要注意海虹是否新鲜。
判断海虹是否新鲜的方法,大致可以分两种:一是闻味道,新鲜的海虹有一种淡淡的咸腥味,而不新鲜的海虹有一种腥臭味。二是看颜色,鲜活的海虹颜色黑亮有光泽,不新鲜的海虹颜色暗淡无光泽。
其次:焖煮熟的海虹应尽快食用。
由于海虹的价格便宜,我们在购买时很容易买多,出现焖煮熟后一次吃不完的现象。这时,有些人喜欢留在第二天吃。
其实,煮熟后留到第二天的海虹,并不建议大家继续食用!
我们都知道有些海鲜,一旦死掉或不新鲜了,就已经不能食用了,海虹也是如此。
海虹本身的蛋白质含量较高,导致它们腐烂变质的速度较快。隔夜的熟海虹,在第二天食用时,很可能已经变质!而食用了变质的海虹,轻则引起腹泻,重则可能导致食物中毒!
看到这儿,可能会有人说,就算上面三点都注意了,还是会有因吃海虹而造成的中毒事件,甚至一些地方提示,要谨慎食用海虹,那又是什么原因呢?
关于这个问题,就和海虹体内的毒素有关了,这同样也是本文的重点!
要说海虹有毒,可能很多朋友不相信。毕竟,它是我们“最大众化”的海鲜,并且很多人吃了多年,从来也没有出现中毒现象。
虽然大部分人吃了多年海虹,并没有出现中毒现象,但是现实中也有很多人,的确因吃海虹而中毒了,甚至有些属群体中毒事件!
这又是怎么回事呢?那就要从人类吃海虹的中毒史说起。
一:食用海虹中毒的历史
在世界上,人类吃海虹的历史已经很久了,因食用海虹而中毒的记载,距今也有200多年了。
200多年前的1793年6月15日,乔治温哥华上尉在北太平洋环球旅行中,遇到并记录了一次因食用海虹而集体中毒的事件。
当时随船的5名船员,在当地收购了一批海虹作为当天的食物。结果就在他们吃下这些海虹,在短短的半小时后,陆续有人出现了中毒现象。
最终此次事件,造成一名船员不幸死亡,而此处的海虹,也被标记为有毒,不能食用!
自从这次记录后,全球多个地方,也出现了食用常见贝类引起的中毒事件,而这些贝类除了海虹,还有牡蛎、扇贝之类,而中毒后的症状,也是几乎一模一样。
随着食用常见贝类中毒事件越来越多,人们发现这些以前并没有毒的贝类,也不是忽然之间全都有毒了,只是在某个特殊的时间段里变成了有毒贝类,并且它们体内的毒素含量很高。
当人们食用了足量的带毒素贝类,就会引发中毒事件,并且中毒后的致死率很高!于是便有人,开始研究这些贝类的毒素来源,不过很长一段时间内,大家都没有找到正确的答案。
二:食用海虹为何会中毒
直到1928年,在科学家的不断研究下,食用常见贝类中毒事件的调查,才有了初步的进展。
他们发现,在常见贝类中毒的事件中,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当出现中毒事件时,这些贝类所在的海域中,涡鞭毛藻集体爆发,同时包括海虹在内的一些常见贝类中,含有的麻痹性贝类毒素含量越来越高。
随着科学家的不断研究,1957年在石房蛤中成功提取出这种麻痹性贝类毒素,并把它命名为PSP(萨克毒素)。
麻痹性贝类毒素中毒后,和河豚毒素中毒差不多,症状多出现在食用有毒贝类半小时到1小时内,偶尔也有3小时或者更长时间的特例。
麻痹性贝类毒素直接作用于神经系统,引起神经系统麻痹,据科学家分析,这种麻痹性贝类毒素的毒性是眼镜蛇毒的80倍,是“已知最毒有机化合物”,并且麻痹性贝类毒素没有解毒剂!
三:海虹的毒素来自哪里
除了麻痹性贝类毒素,包括海虹在内的一些常见贝类中,还含有腹泻性贝类毒素、神经性贝类毒素、记忆丧失性贝类毒素、雪卡毒素等。
而常见贝类中含有的上述贝类毒素,主要收集来源便是它们所觅食的藻类。
据统计,全球有200种包括藻类在内的生物能产生出贝类毒素,而这78种生物有一个共同点——能引起三大近海污染之一的“赤潮”!
也就是说:赤潮是这些常见贝类,“收集”各种毒素的根源。
“赤潮”:又被称为红潮,在国际上也被称为“有害藻类”、“红色幽灵”。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赤潮”现象一种有害生态现象,另外赤潮并不一定都是红色,有时也呈现黄、绿、褐色等不同颜色。
至于赤潮形成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海水中的营养元素过多,导致藻类生物大量繁殖。另外,近海的水质污染、变差,也容易形成藻类生物大量繁殖,从而形成赤潮。
好了,关于海虹为什么被称为“最大众化海鲜”、“开春第一鲜”;食用海虹时应注意什么;海虹的毒素从哪里而来,它是否真的比眼镜蛇毒毒80倍等问题,就先与大家聊到这几。
最后,友情提示:春季海虹虽鲜美,但也不要贪吃哟!
2023-08-11 /
2023-08-11 /
2023-08-11 /
2023-08-11 /
2023-08-11 /
2023-08-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