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连旅顺口区西北部约7公里的渤海中有一个小岛,这座岛长约1500米,宽约800米,总面积约1.2平方公里。虽然从外观上来看,它与普通的岛屿并无区别,但熟知这座岛的人都知道这座岛堪称“人类禁区”,它是鼎鼎大名的“大连蛇岛”,在这座不大的岛上生活着约20000条剧毒的黑眉蝮蛇,而王立平、孙立新就是这座岛上的“守蛇人”。
大连蛇岛隶属于辽宁蛇岛老铁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它是世界上惟一一座生存着单一品种黑眉蝮蛇的岛屿。
岛的主峰海拔216.9米,四面是悬崖峭壁,只在东南角有一片卵石滩。岛上被200多种植被覆盖,约20000条蝮蛇就生活在丛林、石穴、山梁、阴谷中。
大连蛇岛是如何形成的?这是许多人比较关心的问题,科学家通过地质勘探揭开了真相。
科学家研究发现,约1000万年以前,辽东半岛和大连蛇岛是连在一起的,理由是大连蛇岛和辽东半岛底部的大陆架是相连的,而且它们的地表岩石均以花岗岩为主。
那时蛇岛并不是“岛”,也不像现在这样满布毒蛇,它只是一座小山峰。那里气候温暖湿润,生活着各种各样的生物,哺乳动物、爬行动物、两栖动物、鸟类和昆虫等组成了完整的食物链,维持着基本的生态平衡。
然而一场地震的来临使这座小山峰的命运发生了转折。 地震导致小山峰突然塌陷,随后它的位置也发生变化,因为临海,它被周围的海水包围,形成了一座孤岛。
突如其来的变化,让岛上的生物措手不及,它们从此不得不和陆地遥遥相望并且要在这座孤岛上艰难谋生。
成为孤岛后,那里的自然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改变,岛上许多动植物陷入困境。
由于海水入侵,一些植物迅速死亡,植物死亡使许多食草动物相继死亡,食草动物数量的大幅减少,又让大量的食肉动物失去食物来源,濒临灭绝。
食物短缺、淡水缺乏让岛上的生物面临残酷的生存竞争,在这场生存大考验面前,许多动植物消失不见,而黑眉蝮蛇却顽强地存活了下来。
岛上大部分动物都灭绝了,黑眉蝮蛇为什么可以“独善其身”?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岛上大部分动物灭绝了,其中也包括黑眉蝮蛇的天敌
我们知道黑眉蝮蛇虽然毒性很强,但也不是完全没有对手,像鹰、鼬、野猪、獴、鹫等都是它的天敌。然而在蛇岛成为一座孤岛后,这些动物因为食物短缺相继死亡,失去对手的黑眉蝮蛇开始恣意生长繁殖,数量也因此不断膨胀。
其次,地震后成为孤岛的蛇岛,环境更利于黑眉蝮蛇生存
地震后蛇岛上的地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地质褶皱、地层断裂随处可见,再加上海风、海浪的侵蚀,岛上出现许多洞穴、裂缝,这恰恰是蛇最喜欢栖息的地方。
第三,黑眉蝮蛇会通过“冬眠”“夏眠”的方式降低身体消耗
蛇是一种非常能适应极端环境的动物。当它们遭遇食物匮乏、温度极高或者极低的状况时,就会将自己的新陈代谢和身体消耗降到最低并进入“休眠”状态。
大连蛇岛上的蛇不仅会“冬眠”还会“夏眠”。休眠期间它们会蛰伏在洞穴、岩缝里一动不动,也不吃不喝。这样独特的生存方式让它们在恶劣的环境下活了下来。
第四,岛上的老鼠和候鸟为黑眉蝮蛇提供了食物来源
岛上的许多动物因食物短缺死亡,而黑眉蝮蛇能够逃过一劫是因为它们解决了食物问题。
每年春秋季节会有许多候鸟开始迁徙之旅,南下的候鸟要跨越黄、渤海到达山东。在这条迁徙路线上,大连蛇岛老铁山地区是它们的必经之地。许多候鸟长途跋涉后会在大连蛇岛上歇歇脚再上路。此时岛上的黑眉蝮蛇会倾巢而出,它们盘踞在树枝、灌木丛、岩石等地捕食这些鸟儿。
在长期的进化中,黑眉蝮蛇具备了强大的捕食能力,它们会悄无声息地靠近猎物,然后迅猛出击,一招致命。
为了保证毒液在候鸟身体里迅速起效,黑眉蝮蛇在进化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毒性。它们的1克蛇毒可杀死3万只鸽子、1千只兔子,0.1克毒素可让一个体格健壮的成年男性丧命。
我们经常说“蛇鼠一窝”,有蛇的地方自然少不了老鼠。大连蛇岛上有许多的褐家鼠,它们成了黑眉蝮蛇蛇的美餐。
不过褐家鼠也不是好惹的,它们经常会趁着黑眉蝮蛇“冬眠”和“夏眠”时偷偷潜入它们的洞穴。休眠中的黑眉蝮蛇根本没有任何抵抗能力,常常会被老鼠吃掉,所以这就形成了“春秋蛇吃鼠,冬夏鼠吃蛇”“蛇吃鼠半年,鼠吃蛇半年”的状态。
“适者生存,优胜劣汰”,就这样黑眉蝮蛇在大连蛇岛上活了下来,而且不断繁衍生息。它们成为岛上的霸主,曾经有渔民偶然登岛,发现岛上满是毒蛇,根本无处下脚,渔民吓得仓皇而逃,“蛇岛”这一名声也不胫而走。
黑眉蝮蛇生命力顽强,上世纪五十年代岛上蛇的数量达到了十万多条,那是巅峰时期。但是此后随着蛇毒血清的药用价值被人们发现以及有的人喜欢喝毒蛇泡的酒等原因,岛上的黑眉蝮蛇也开始遭受噩运。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蛇岛因无人管理,滥捕滥猎的现象十分严重。一批又一批的偷猎者铤而走险登岛捕捉黑眉蝮蛇,有的偷猎者甚至一次就从岛上带走上千条黑眉蝮蛇,岛上蛇的数量因此骤减。
为了保护这些蛇,1980年辽宁蛇岛老铁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立了。从此,专门的研究人员登上这座满是毒蛇的小岛,蛇岛正式迎来了“人蛇共处”的时代。
为了更好地保护蛇岛的生态环境,工作人员轮流长期住在岛上,人们称他们为“岛主”或者“守蛇人”。孙立新和王小平都是岛上的“守蛇人”,他们在岛上与蛇相伴将近四十年。
工作人员在岛上都做些什么工作呢?
每隔一段时间,岛上的“守蛇人”就要在岛上开展“人口普查”,也就是对蛇岛上蝮蛇种群数量展开调查。调查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掌握岛上黑眉蝮蛇的数量,还要了解它们的居住环境和生活。。。性。
他们来到蛇聚集之处,抓住一条蛇后,仔细观察一番,接着用彩笔在蛇背部涂上特定的颜色,做好标记后再把蛇放掉,然后在调查表中记录刚才这条蛇的年龄、生存环境、身体状况等。
岛上的黑眉蝮蛇捕食时很凶猛,但是它们在进食时却经常受伤,尤其是在吞下候鸟时,它们常被尖锐的鸟喙划伤嘴并因此患上口腔炎。得了口腔炎的蛇进食困难,最终可能会死亡,岛上的“守蛇人”们必须为它们治疗。
孙立新说:“为蛇治疗口腔炎,最好的办法就是掰开蛇嘴,为它涂上紫药水,干这种活儿是戴不了手套的,因为蛇嘴太小,戴上手套不好操作,反倒会伤了它们。”这样的工作孙立新和他的同事年年都在做,他前前后后被蛇咬过十几次,现在他体内已经产生了抗体,即使被咬也已经没事了,他现在经常光着脚在岛上走路。
要想让岛上的蛇顺利地繁衍生息,就必须解决好它们的吃喝问题。
王小平说:“一条黑眉蝮蛇一年吃两三只候鸟只能维持基本生存,要想繁衍生息一年至少要吃七八只鸟。”
为了让岛上的黑眉蝮蛇不挨饿,岛上的“守蛇人”可谓绞尽脑汁。他们甚至曾经在蛇岛上投放人工饲养的小鸟、小鸡、小鸭等。
对于这些白白赠送的美食,黑眉蝮蛇并不是特别喜欢,它们只是会咬死这些小鸟、小鸡、小鸭,但却并不会将其吞食。而且“守蛇人”们也担心这种人工投食的方法,会让岛上的蛇养成“好吃懒做”的。。。惯,进而导致捕食能力退化,所以最终也就放弃了。
除了关心黑眉蝮蛇的吃饭问题,“守蛇人”还要担心它们的饮水问题。保护区建立初期蛇岛上连口水井都没有,雨水、露水成为岛上黑眉蝮蛇的“生命之源”。
据王小平回忆,有一年大连蛇岛一连三个月没有下雨,岛上的蝮蛇因为干渴命运岌岌可危。为此王小平和同事专门买来800多个大水盆,用巡逻船一趟又一趟地将淡水运到岛上,然后他们把装满淡水的水盆分散放在岛上,差不多有一万条蛇从洞里爬出来喝水,场面非常壮观。
“岛主”孙立新曾说:“岛上的生活很简单,有快乐也有心酸。”
孙立新说他第一次上岛时也是很害怕的。“当时我可以说是全副武装啊,穿着厚厚的防护服,绑着护腿,戴着电焊手套,手里还拿一根长棍子。岛上那么多蛇,谁第一次来都会怕啊!起初看到草丛里密密麻麻的蛇在蠕动,我头皮都发麻。黑眉蝮蛇很厉害,一旦被它们咬伤,如果不及时治疗,毒素就会顺着血液到达心脏,人可能会死亡。”
王小平回忆第一次被蛇咬的感受:“第一次我是被咬到了手指,被咬后感觉像针扎一样,疼痛感并不强烈。两个小时后我到了医院,那时胳膊已经肿得很厉害了,而且疼痛感越来越强烈,感觉皮肤要被撑破一样,当时真想把胳膊砍掉。”
“医生先为我做了穿刺放血减压,他用针头在我的手指缝中扎下去那一瞬间,血水喷出去半米多远。”那一次王小平在医院待了17天,期间手上多次蜕皮。
“因为当时血泡阻塞了我的指尖神经,疏通不够及时,现在我这根被咬的手指还是麻木的。”
在岛上工作的人大多有像王小平一样被咬的经历。
80年代以前,岛上的生活条件很艰苦,有一年孙立新在岛上连续待了240多天,那时他真的感觉自己和鲁滨逊差不多了。
有时因为海上风浪太大,补给不能及时运输过来,他们不仅食物不足,就连淡水也没有,大家只能省吃俭用的度日。
最难熬的还是晚上,在孤岛上海风阵阵,海浪汹涌,外面还满布毒蛇,他们只能躲在屋里收听广播电台播放的文艺节目。
如今岛上的条件要好很多,岛上挖了一口井,修了好几个蓄水池,解决了人和蛇的饮水问题。
最初上岛时孙立新和同事住的是四处漏风的铁皮房,晚上睡觉都担心蛇悄悄闯进来,如今他们住上了宽敞明亮、封闭性好的房子。
“1982年科研人员对岛上的黑眉蝮蛇进行普查清点,发现岛上的蛇已经被偷猎得只剩下9000条,40年来,在我们的努力下,蛇岛上蝮蛇的种群数量上升到了约2万条,生态环境良好,我感觉一切的苦都是值得的。”回首往昔,孙立新不无感慨地说道。
大连蛇岛上的2万条毒蛇越来越凶猛,40年来,“岛主”们与捕蛇人斗、与捕鸟人斗,积极宣扬“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理念,他们为这座岛付出了太多心血。正是他们几十年如一日的保护,才让具有较高生态价值的蛇岛蝮蛇很好地生存了下来,才让一度伤痕累累的蛇岛重焕生机。
其实,像大连蛇岛这样满是毒蛇的岛屿还有不少,比如巴西蛇岛,上面生活着约4000多条剧毒的金矛头蝮蛇,那里的金矛头蝮蛇也曾经被偷猎者捕杀,一条金矛头蝮蛇甚至可以卖到3万美元,如今巴西蛇岛也被保护起来,成了保护区。
保护区成立后,蛇岛及其附近海域实施封闭式管理,所以我们最好不要轻易靠近这些满是毒蛇的小岛。另外,蛇虽看上去可怕,我们也不该伤害它们,要与之和平共处。
2023-08-11 /
2023-08-11 /
2023-08-11 /
2023-08-11 /
2023-08-11 /
2023-08-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