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勒热夫战役电影在线观看完整版,勒热夫之战深度解析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世界公认最惨烈的十大战役:
1、巴巴罗萨行动
2、斯大林格勒战役
3、勒热夫战役
4、第聂伯河会战
5、莫斯科保卫战
6、列宁格勒保卫战
7、库尔斯克会战
8、柏林战役
9、诺曼底登陆战
10武汉会战
奥托·莫里茨·瓦尔特·莫德尔是德国陆军元帅,因为防御能力出色,被称为“防守大师”、“希特勒的救火队员”。沃尔特·莫德尔元帅在德国陆军元帅中算是一位后起之秀,但他在德国最后时刻所表现出的军事才华,令盟军指挥官们侧目,他被希特勒本人称为"东线的救星"。
1944年12月16日,他指挥的突出部之战即阿登攻势中,他的指挥和组织才华被淋漓尽致地发挥了出来,这一突如其来的进攻令西线盟军战线崩溃,(阿登战役(又名突出部战役),地点,比利时东南、卢森堡北部和法国东北部阿登森林,时间1944年12月16日-1945年1月25日,参战方德军、盟军,结果德军战败,盟军胜利,参战方兵力盟军70万人、德国20万人,伤亡情况:盟军,19000美军阵亡,47500受伤,2300被俘或失踪,800辆坦克德军,85000-100000人阵亡,失踪或被俘,主要指挥官:罗斯福、希特勒,遗憾的是,尽管莫德尔竭尽全力,无奈德国当时已是大势已去,以无实力与盟军抗衡,德国最后的这场攻势最终以惨败收场。莫德尔元帅于1945年4月鲁尔战役失败,无力回天,自杀身亡。1942年1月,天寒地冻的苏德战场上,德军的“闪击”战术第一次在莫斯科城下失灵,并在苏军的全线反攻下开始撤退。与其说是撤退,不如说是溃败,德军中央集团军群10天后退165公里,在勒热夫地区附近站稳了脚跟。
期间,指挥德军第41摩托化军的莫德尔上将,由于临危不惧、指挥有方,不时地组织小规模反攻,有效迟缓了对手的追击,成为当时东线唯一一个在撤退中坚持反攻的人。危难之际,他接任了第9集团军**,这离他当上军长仅过了3个月。
收拾“烂摊子”,提倡“最好的防守就是进攻”。
第9集团军从莫斯科一路败退下来,满编26万人的部队,如今只剩下不足6万残兵败将,坦克和自行火炮只有5辆,尤其是各部队联系中断,分不清哪里是前线哪里是后方。更麻烦的是,在周围聚集了苏军14个师,形式十分严峻。
莫德尔奔波于各部队之间,首先要做的是,稳定军心。一个。。。军事素养的高低,往往体现在关键时刻,莫德尔以往表情严肃、骂骂咧咧的坏脾气,反而在混乱的撤退中,给人处事冷静、心理素质过硬的印象,官兵们很快从慌乱中稳定了下来。
其次,查漏补缺,敦促构建防线。整合被打散的部队,是莫德尔这段时期的工作重心,他将没有坦克的装甲兵集合起来,充当步兵填充防线空档;将散乱的小部队组合成战斗集体,派往防区。很快,第9集团军的防线稳固了下来。
更重要的是,他坚持“最好的防守就是进攻”。官兵们对这种提议,起初并没有太大的兴趣,甚至是质疑。但当他组织起两个战斗群,向当面的对手发起反冲锋以后,苏军大规模的进攻消失了,这让他们十分拥戴这位“有勇有谋”的新**。
然而,莫德尔并不满足于此。他认为,德军的失利在于“该死的”冬天,以及糟糕的后勤补给,从战斗素养和指挥水平上来说,苏军根本不是对手。于是,他一面收拢部队,一面向上级要求补充力量,他要扩大进攻规模,挽回属于德军的尊严。
他每天会在地图前分析战局、研判形势。但更多的是来往于防线各个部队,掌握第一手资料,同时鼓舞斗志。莫德尔粗话连篇的不讲情面,以及以身作则,在官兵们中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他们开始重塑德军的“威武”。
莫德尔的特点就是进攻,却显示出极高的防守能力。
在勒热夫地区,从莫斯科一路追过来的苏军,也成了“强弩之末”。他们缺少空军和坦克的掩护,补给困难、弹尽粮绝,攻击势头越来越弱。这对莫德尔看来,是绝好的反击机会,他命令对苏军的侧翼发起了进攻。
双方在零下40多度的冰天雪地里进行着厮杀,莫德尔的部队很快突破、并包围了苏军2个集团军9个师。这让所有人为之惊讶,在他们看来,恶劣的天气下,能够保住防线就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哪里还有心思和能力去反攻呢?
但莫德尔做到了,他一面应对苏军的突围,一面阻击对手的援军。苏军两个集团军被歼灭,损失3万多人,这对兵败莫斯科的德军来说,无疑是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同时,这场围歼战,彻底终止了苏军的进攻,稳固了脆弱的防线,危机解除了。
这场难得的胜利,德军统帅部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莫德尔不仅晋升为大将,还被誉为“转危为安的人物”、“具有奇特指挥魅力的人”、“伏尔加河奇迹”。但他认为,无论是硬仗,还是恶仗,指挥官的首要任务,就是掌握战场自主权。
莫德尔倡导“掌握战场主动权”的理念,很好地诠释了“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含义。当然,他也是努力坚持的。在“狼穴”召开的军事会议上,莫德尔如愿以偿地争取到第46摩托化军,这个军实际上是一支装甲军,战斗力十分强悍。
但附加条件是,这个军只能部署在勒热夫以外的地区。当即遭到莫德尔的拒绝:“到底是谁指挥第9集团军?作为前线指挥官,我拒绝执行这一命令”。要知道,还没有哪个将军敢这样强硬地拒绝命令。说白了,他就是不允许有人干涉指挥。
当然,事后证明他是对的,“防御专家”的名声越来越大。
1942年3月,稳定下来的勒热夫防线形成一个宽约150公里,纵深约100公里的突出部。在苏军不断地冲杀下,莫德尔的第9集团军总兵力只有剩下了5万人,他不止一次地向统帅部要求放弃突出部,但都被严词拒绝。
在他们看来,一方面,勒热夫距离莫斯科最近,只有200公里,一旦放弃,不仅在军事上失去有利态势,而且在政治上有损于德国的威望,动摇军心;另一方面,这个突出部势必牵制大量的苏军,有利于其他战线上的攻势。
事已至此,莫德尔只得全身心地组织防御。首先,他十分重视收集情报。包括无线电侦听、捕捉“舌头”,战术侦察等,在三面受敌的情况下,他必须及时掌握对手的一举一动,并认真筹划分析,有的放矢。
其次,在防线后方挖掘多条备用战壕,加强防御深度。尽管其数量远远超过常规的部署数量,但莫德尔依然强迫官兵们这么做。同时,构筑碉堡等火力支撑点,形成层层防御的态势,以此减缓苏军的冲击力,确保防线安全。
关键的是,组建预备队。不仅有集团军直属的预备队,而且还要求师、团、营级都要准备预备队,在战斗最关键的时候,往往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并且在对手进攻时,这些预备队还可以实施反冲锋,迟缓和消耗对手的势头。
之所以莫德尔选择这样的模式,其实也是无奈之举。斯大林以及他的将领们都认为德军进攻莫斯科失利后,不会“善罢甘休”,由此在中路摆下了重兵。德军统帅部决定“将计就计”,将战略重点转向南方,夺取高加索地区的石油。
莫德尔手里的大部分火炮和坦克都被调往南方集团军群,他只得尽其所能,坚守阵地,第9集团军尽管承受着巨大的压力,防区在不断缩小,但勒热夫城始终未丢,并牵制了大量苏军,掩护了德军在高加索的行动。
抛开正义与非正义,第9集团军在勒热夫地区一守就是一年多,苏军损失了上百万的官兵,成为不折不扣的“勒热夫绞肉机”,这样的损失苏军不愿再提;而1:4的伤亡比,也铸就了莫德尔“防御专家”的美名。
当中央集团军群拿下斯摩棱斯克后,德军已经走完了从国境线到莫斯科距离的三分之二,但出人意料的是他们却突然停下了脚步。接下来的两个月时间内,德军并未再向莫斯科前进一步。不仅如此,中央集团军群的两大先锋主力竟同时南下和北上,一时间苏军在莫斯科方向上的压力骤减。在刚刚结束的斯摩棱斯克战役中,苏军原本在莫斯科方向上遭到了重创,而德军的这一举动自然给了苏联人喘息的机会,于是苏联抓住机会在莫斯科周围布下了一道又一道的防线。
毫无疑问,德军分兵攻打乌克兰给了苏联人整备莫斯科防线的时机,而且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台风行动”的执行。德军解决完基辅的苏军时已经到了九月下旬,而德军再度恢复中央防线的攻势都快进入了秋季,于是对德军而言接下来的行动无异于是在同时间赛跑。可惜老天不作美,连日的秋雨让道路变得越发泥泞,德军机械化部队的推进也随之变得困难重重,最终德军不得不停下脚步,等霜冻到来后再继续前进。接下来的情况想必大家都清楚,德军最终在莫斯科城下尝到了开战以来的首次失败。从这最终的结果来看,南下乌克兰的确不是一个良策,那么这是否就意味着南下就是错误的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把时间调回到1941年的7月,来看一看希特勒同国防军高层之间因下一步进攻方向引发的争论。当古德里安拿下斯摩棱斯克后,几乎所有的国防军将领都在摩拳擦掌准备冲向莫斯科,但希特勒却犹豫了起来。按照他的战争经济学理论,拥有丰富自然资源的乌克兰才应该是德军的下一个目标,而且他还有着另一个合理的理由——消灭中央集团军群右翼的威胁。希特勒的想法遭到了德军将领们的反对,但是这些反对的声音却并没能改变希特勒的决定。事实上,无论是哪一方的理由都存在着合理性,但双方的观点却也都存在着一个致命的缺点。
从军事角度而言,基辅战役和莫斯科战役都属于战役的范畴,而战争胜利与否却取决于战略上的胜负,所以想毕其功于一役无异于痴人说梦。按照巴巴罗萨计划的战略部署,德军应通过大量歼灭苏军力量来逼迫斯大林“和谈”,进而赢得此次战争的胜利。然而战争的实际走向却严重偏离了德军的预期,尽管他们歼灭了数百万苏军,但苏联的实力仍在,逼迫苏联和谈的美梦也就此破碎。换句话说,德国人挑起了战争,现在却没办法“收场”,那么胜利也就无从谈起。显而易见,德军的问题出在战略层面而非战役层面。
基辅一战德军赢得的确漂亮,但是即便希特勒已经得到了梦寐以求的资源,可他还是没有解决战略上的问题。那么德军拿下了莫斯科,斯大林就一定会屈服么?显然不会!苏联人的抵抗仍会继续,所以如何结束战争的问题还是没有解决。除此之外,还有一个现实的问题需要考虑,即便德国人占领了莫斯科,他们就一定能守得住么?毕竟苏联还有数百万兵力,而德军自身又存在着补给困难的问题,因此谁也不敢保证德军一定可以挺过苏联人的冬季反攻。总而言之,战略出了问题,哪怕战役层的计划再完美也不可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3-08-05 /
2023-08-05 /
2023-08-05 /
2023-08-05 /
2023-08-05 /
2023-08-05 /